历史九年级上册期中重点问答题-历史九年级上册期中重点

时间:2022-04-17 05:23: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三# 导语】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大有益处。下面是®文档大全网为您整理的《历史九年级上册期中重点》,仅供大家参考。



  

1.历史九年级上册期中重点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鸦片战争)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地主开明派/抵抗派: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停留在著书上,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4、思想: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时代主题)

  5、性质:反侵略的民族革命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地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对比——抵抗派和洋务派: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敌,而洋务派则希望制外平内(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从器物之学转入制度之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宣传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 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男女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与顽固派论战——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2.历史九年级上册期中重点

  文艺复兴

  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发源地:意大利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成就:

  (1)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2)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

  2.重要战役:

  (1)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2)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4.影响: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抗日战争

  1.开端:1931年九一八事变

  2.日本侵华罪行:

  (1)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2)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3)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南京大 屠 杀

  3.中国 军民的反侵略战争

  (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正式形成:1937年9月七七事变后。

  (2)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

  (3)七七事变后开始全国性抗战。

  4.抗日战争中重要的战役

  (1)平型关大捷(2)台儿庄战役(3)百团大战

  5.抗日战争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历史九年级上册期中重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3.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5.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xx、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岛。清朝成为亚洲的国家。

  明朝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清朝的闭关锁国:

  原因: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政策,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当时西方的殖民统治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表现: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评价: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朝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4.历史九年级上册期中重点

  隋的兴亡

  一、隋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统一:589年;

  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 裂的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二、隋朝的繁荣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1、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2、分科考试。

  影响:形成了“开皇之治”的盛世景象。

  三、开通大运河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作用:贯通南北动脉,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促进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四、科举制(隋朝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隋文帝时期: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建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建立。

  影响: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五、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的暴 政引起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1.时间:贞观初年。

  2.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

  (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2)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3)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5.历史九年级上册期中重点

  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措施

  (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科举制

  1.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2.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3.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4.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 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明清两代知识点

  1.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进行对臣民的监查、侦查。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2.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的伟大航海家。

  3.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4.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5.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对国的统治。

  6.为了加强君主专 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历史九年级上册期中重点.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p2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