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范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1-12-21 21:20: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

  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1、自主探究。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看这三件物品。(出示长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的硬币)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测量它们的面的周长?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

  (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

  (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比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长,在这些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的效果。

  4、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你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片树叶,你有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请同桌同学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演示:用细线沿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最后展开细线,量出树叶的周长。

  五、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了周长,你有收获吗?如果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周长的认识,你想说些什么?

  谈话:认识了周长,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其实,周长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你发现了吗?

  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掌握分与秒的运行关系,1分=60秒。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具体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观察实践能力。

  3、借助生活实例和多种实践活动,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培养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秒的具体概念,通过观察、合作交流归纳出秒针与分针的运行关系即1分=60秒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验1分1秒的长短。从而对分秒的具体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钟表实物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钟表一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课件呈现春节联欢挽回的一个场景,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导入新课——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

  3、关于秒,你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

  1、独立观察钟面————-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从而引出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是秒针

  2、在合作学习中探究分与秒的运行关系

  ①四人小组合作,两人看分针的变化,两人看秒针的运动。

  ②汇报分针与秒针的运行结果。

  ③小结:秒针走一圈,即60小格,分针走一小格。

  板书:1分=60秒

  三、在活动中体验时间,感知时间的价值

  1、听一听(1秒的滴答声)

  2、拍一拍(感受一秒的长短)

  3、做一做(让学生自由发挥1秒能做什么,即用动作表示1秒)

  4、读一读(1秒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富)进行珍惜时间的品德教育

  5、估算一分的活动

  活动一:当老师说开始时,闭上你的眼睛,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心里估计,一分钟到了,自己睁开眼睛,看看大屏上的时间,然后坐下。

  活动二:拍一拍数一数

  全班同学看着课件中的钟表,伴随着滴答声,边拍手边数数,在各种感官中具体感受一分的长短。

  活动三:估算一段动画片的播放时间长度

  6、玩一玩(1分能做什么)

  一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完成。

  汇报:一分钟自己的完成情况。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我会填(课件)

  ①我们上一节课用40()

  ②小丹跑50米用9()

  ③妈妈每天工作8()

  ④从学校到家要走大约20()

  2、我来当裁判

  3、想一想,谁先到家?(课件)

  小兔乐乐: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6秒,小兔悠悠: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8秒

  五、课外延伸

  1、了解钟表的发展历史

  2、了解我国古代计时的方法

  六、作业设计(自由选题)

  1、可以上网或查阅书籍,也可以调查身边的人或自己,了解一分钟还能做哪些事情?

  2、记录自己完成家庭作业需要的时间

  3、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格言警句。

  4、合理安排,形成个人作息时间表。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第70页“毫米的认识”,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能用毫米作单位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用毫米作单位画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综合法思路分析应用题。

  教学具准备:每人准备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让学生口答。

  2、提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米=()厘米

  下面请同学们用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学生动手得出结论(不足1厘米)

  3、引入新课

  我们要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1、指出直尺上的厘米刻度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刻度线,并且用拇指和食指示范出1厘米的长度。

  2、认识毫米

  (1)提问:在这1厘米中间还有没有刻度线?它们之间的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1毫米)

  (2)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直尺上表示的1毫米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是多少。

  用手指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3、认识1厘米=10毫米

  (1)1厘米是这么长,1毫米是这么长,(教师比划),你们知道1厘米和1毫米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借助直尺来看一看。

  1厘米是几毫米?我们只要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小格,那么它就等于几毫米。

  请同学们拿着铅笔,用铅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一数,看看1厘米等于几毫米。

  (学生数,然后回答)

  (教师领读一遍)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总结: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

  4、教学例1

  (1)教学例1

  a、请同学们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平放在课桌上。

  b、要求大家用尺量一量这根笔芯的'长是多少毫米,然后告诉老师。

  (要求把0刻度线对准笔芯左端,看右端对准多少毫米的刻度。教师巡视辅导)

  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第70页的例1,你的量法和书上的一样吗?

  数一数课本上笔芯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并填在书上。

  5、画线段

  (指导画线段的方法:先画什么?用直尺上的0刻度对准这一点?要画多长就画到多少毫米为止,最后还要注意什么?)教师示范。

  请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2毫米的长的线段。

  让同桌互相量一量,看看画的是不是42毫米长的线段。

  小结:用毫米作单位量物体和画线段,都要把直尺的哪一刻度对准左边端点,然后看哪边的刻度确定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看看它的厚度是多少?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花边和回形针各是多长,把结果填在括号内。

  3、做“练习十五”第1题

  请同学们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

  4、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让学生先量然后提问回答。

  5、做“练习十五”第3题

  分2人小组讨论,得出结果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一毫米有多长?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用毫米作单位量长度或者画线段要怎样做?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s99Z.html

微信扫码分享

下载全文
搜索大全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