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 导语】《癸巳除夕偶成》全诗用贴近生活、朴实自然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心中对现实的忧虑和感愤。下面就和©文档大全网一起来欣赏下这首诗词,欢迎阅读!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赏析】
首句“千家笑语漏迟迟”,渲染了除夕夜千家万户的欢迎气氛,描写了千家万户喜气洋洋、欢歌笑语的欢乐情景。次句“忧患潜从物外知”,情绪骤然转为低沉,写诗人因忧患而思绪绵绵。“忧患”与“千家笑语”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忧国忧民之心。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两句,写诗人因“忧患”情绪而产生的独特行为,刻画出一个忧心忡忡而又孤独寂寞的人物形象。诗人独自站在小桥上,默不作声,只是凝望着天空,盯着一颗星星看了多时。“悄立”二字,看似平静,实际上却只是外表的平静,暗示的是心中的不平;“人不识”点出欢歌笑语之人不能理解诗人的忧患,突出诗人的孤独心境。末句,极写诗人的忧愁郁闷心情,显示出一种旷世的孤独。“一星如月”体现出作者的专注精神,诗人专注于一颗孤星,似乎已经超然物外,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正表现出其寂寞无依的心境。而“看多时”则含蓄地回答了诗人“忧患”的内容。诗人在除夕之夜不欢享天伦之乐,却要看星多时,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到底是什么令诗人彻夜仰望星辰呢?除了怀才不遇,穷途潦倒,贫病交加的身世之感,似乎还酝酿着某种危机正向社会袭来的一种忧思。作者身处“康乾盛世”,但这个繁华盛世的外表下,却隐藏了各种社会矛盾,作者居安思危,忧虑深沉。
扩展阅读:黄景仁的人物简介
黄景仁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祖黄大乐,为高淳校官。父黄之掞,为县学生。黄景仁4岁丧父,十二岁祖父去世,十六岁时的哥哥罹病身亡。黄景仁依赖母亲屠氏养成,八岁能制举文,16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前常州府知府潘君恂、武进县知县王君祖肃,尤奇赏之”。17岁补博士弟子员,于宜兴氿里读书,与汪中友好,但从此屡应乡试都不中。乾隆三十一年,于江阴遇同邑洪亮吉,各为诗歌,人们评价说,黄诗似李白,洪诗学杜甫,因此时称“洪黄”。次年,黄景仁娶赵夫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黄景仁20岁时即开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业富、安徽学政朱筠幕中为客。在朱筠幕,于采石矶的太白楼宴会上即席所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诗传诵一时。
乾隆四十年(1775),27岁时赴北京,次年应乾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乾隆四十三(1778),受业于鸿胪寺少卿王昶门下。家境日贫,在北京从伶人乞食,粉墨登场,入陕西巡抚毕沅幕府,毕沅替他捐补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黄景仁35岁,为债家所迫,乃北走太行,抱病赴西安,至山西解州运城,病逝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官署中。友人洪亮吉持其丧以归。
扩展阅读:苦短诗人之黄景仁
黄景仁一生仕途困顿,生活极端窘迫,以致穷愁潦倒,赍志而殁。瞿秋白早年在叙述家庭的穷困生活时曾说:“想起我与父亲的远别,重逢时节也不知在何年何月,家道又如此,真正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仲则的名句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当他走上革命道路后,在赠送友人一诗中,再次提到黄仲则:“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对黄仲则的深切同情,溢于言表。黄景仁是封建社会中穷苦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悲惨遭际,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一个显著的特点,嗟贫叹苦,啼饥号寒成为他的作品中十分突出的内容。正如郁达夫所说:“要想在乾、嘉两代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的确,在他的笔下,凄怆悱恻之情,低回掩抑之感,表现得十分深刻感人。如“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著鞭,”“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等名言警句,诉说穷愁潦倒的困境,凄苦之情,扣人心弦。但他也有部分篇章反映诗人积极奋发的抱负,以及表现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同情和关怀。如“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老亲病妇甕牖底,忧饥苦暑谁相伶?明知一雨难骤得,安得将心作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