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杜甫:千家诗:杜甫《南征·春岸桃花水》原文译文赏析

副标题:千家诗:杜甫《南征·春岸桃花水》原文译文赏析

时间:2022-03-18 16:44: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这首《南征》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从岳阳赴长沙途中所作。写作这首诗歌时,距诗人去世只有一年。在诗歌中表现了诗人晚年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千家诗:杜甫《南征·春岸桃花水》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南征·春岸桃花水》


  唐/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译文】


  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当此年老多病乘舟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


  【注释】


  ⑴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又名‘“桃花汛”。《岁时广记》载:“黄河水,二月三月名桃花水。”


  ⑵云帆:白帆。


  ⑶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⑷适远:到远方去。沾襟:浸湿衣襟,指伤心落泪。


  ⑸君恩:指唐代宗之恩。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补京兆功曹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君,指唐代宗。


  ⑹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赏析】


  杜甫诗《南征》,作于唐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作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杜甫仕途坎坷,壮志未酬,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整首诗悲凉凄楚,令人怆然而涕下。


  这首《南征》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从岳阳赴长沙途中所作。写作这首诗歌时,距诗人去世只有一年。在诗歌中表现了诗人晚年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诗歌首先写道:“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这两句首先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上句“春岸桃花水”是说,春水方生,桃花夹岸。诗人描绘了初春时节的景象。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里运用了非常式句,以此突出了“春水”之美。下句“云帆枫树林”是说江水中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里,诗人运用了借代修辞手法,即用“帆”代船。诗人这样写,暗示了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就如同天上的“云”一样,无依无靠,四处漂泊。上句“桃花”和下句“枫树林”都是很喜艳的色彩,但诗人却用“云帆”来暗示了其中蕴含的凄凉之情,也就是诗人运用了以乐景表哀情手法,不但表意含蓄,而且思想深刻,情韵丰富。


  颔联写道:“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适远”就是到远地去。这两句承上“漂泊”意而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诗人面对如此美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长期苟且偷生地生活在可以避灾祸的地方(指诗人生活的成都),住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更加伤感。其中,一个“更”字更加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这里,诗人触景伤情,不泣下沾襟,伤感无比。


  接着颈联写道:“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这两句接上而转,写出了诗人在思想上的矛盾。上句“老病南征日”是说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本当北归长安,然而,他却要南往衡湘。下句“君恩北望心”是说即使“老病南征日”,也要有一片忠心,报效朝廷。其中“君恩”是指经严武举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两句诗人运用对偶的手法,其中,上句的“南征日”与“北望心”六字是工对,将诗人的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比,强调了诗人对国家的忠心,暗示了诗人“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淳”的不了志向与情怀。


  最后尾联写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也许就是诗人的命运——漂泊。然而,诗人对此也做了回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生苦苦地自歌自吟,未见有几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我们知道,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有绝代才华,然而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一生苦吟,已到了老病垂暮之年,还未被人理解和重视。所以,诗人在这里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也许他清醒了,认识了这个社会,也许他真的找回了自己,看清了自己这一生的不幸。我们从这最后的诗句中,感受到了诗人杜甫晚年的凄楚悲凉,无以自遣的心境。


  在艺术上,首先,以乐景写哀情。其次,展示了矛盾心境。再次,借景抒情。


  扩展阅读:杜甫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7]。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千家诗:杜甫《南征·春岸桃花水》原文译文赏析.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vE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