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_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观察物体》

副标题: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观察物体》

时间:2021-12-30 01:20:0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观察物体》,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文档大全网的后续更新吧!

  

【篇一】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观察物体》

  学习目标

  1、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能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学习方法

  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四步:学、交、练、导

  学习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学习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

  教师活动

  出示复习题,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实自主学习的任务。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间要求。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展示不同的摆法。

  探究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汇报展示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达标检测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篇二】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观察物体P13——P14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重点:能正确判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难点: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时,体会看到的面数与物体的个数的不同。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一座庐山,为什么世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色。这里,诗人是从不同位置对实物进行观察。

  2.出示由若干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立体图形。请学生猜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以4~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有四个相同的小正方体。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小正方体,再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小组成员分别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进行观察。

  (2)各自用小正方形卡片摆出从三个角度观察到的平面图。

  (3)小组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归纳结果。

  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

  小组交流后,概括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各不相同。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连一连,并交流反馈。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的三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分小组分别摆出这三组立体图形。

  (2)摆好后每位同学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把看到的形状记录下来。

  提问:从上面看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从左面和前面看呢?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小结: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从左面看,形状也相同。但从前面看,形状不相同。

  (3)教师小结: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

  提问: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小组交流后,反馈总结。

  (三)巩固发散

  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拼摆图形,交流反馈。

  (四)评价反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篇三】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并能描述看到的形状。

  2、能辨认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得到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正方体木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预习新课。(课件出示)

  1、由两个小正方体组成以下图形,画出从前面、上面、左面所看到的图形。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问,从这三面看到的图形的形状一样吗?也就是说从不同的方面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引入课题,这节课学习“观察物体”。

  2、课堂预习。

  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13页,请你拿出自带的4个小正方体木块,进行拼组,然后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学习。

  (1)、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2)、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一样吗?

  (3)、请你把能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在格子图上,并注明看的位置。

  (4)、我们分别不同的位置观察了拼成的立体图形,对于你画出的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二、自我检测。(课件出示)

  1、填一填。

  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不同的图形,结果可能(),也可能()。

  2、连一连。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三、预估问题。

  1、观察我们摆放的组合立体图形,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一样吗?分别是什么图形?

  2、同样都是用相同的4块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你们从前面、上面、侧面画出的形状不同呢?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怎么样?

  四、预设解惑。

  请同学们拿出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摆立体图形画出的格子图,我们共同交流。

  1、同学们在实物图影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出示从前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

  2、师把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总结:(课件演示)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作品,我们是如何画出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图形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1)集体交流

  (2)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五、引导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六、针对性作业。

  1、课本13页做一做,练习四1至3题。

  2、《配练》上的1至3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观察物体》.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vkV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