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一卷历史|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测试单元练习题及答案(6)

副标题: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测试单元练习题及答案(6)

时间:2022-05-06 18:50: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3嘉兴模拟)史载:西周的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  )

  A.政治权力按血缘关系分配 B.西周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C.周天子开始加强中央集权 D.诸侯国的权力有等级差别

  解析:D 由材料信息可知,西周在分封诸侯国时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对封国内卿的任命权有“大国”“次国”“小国”之分,等级有别。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

  2.(2014嘉兴二模)图中砖文内容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甲、乙同学分别从内容和字体判断这是秦砖,丙同学则认为他们的判断依据均不妥当。丙同学理由最科学的解释是(  )

  A.甲同学依据的内容与秦朝史实不符

  B.乙同学依据的字体在秦朝以后一直使用

  C.甲乙同学对字砖年代判断的依据均过于单一

  D.对字砖年代的判断经仪器测定便可确认

  解析:C 甲同学从内容判断该字砖为秦砖,史实不够充分。“海内皆臣”是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特征,不能以此断定为秦朝。乙同学从字体判断,该字体为小篆,秦朝以前已使用,秦朝建立后统一文字为小篆,西汉末年逐渐被隶书所取代。故解释理由最科学的是C项。

  3.(2013福建质检)在古代雅典,“投票不管是秘密的(如在法庭上或有时在公民大会上),还是公开的(如在议事会上),都必须完全遵守一位公民只能投一票的原则,不考虑他们的财富、出身、智力、外貌或其他任何条件。”这一原则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

  A.分权 B.共和 C.平等 D.自由

  解析:C 材料强调了古代雅典公民的投票权不受财富、出身等条件影响,一律平等,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无体现。

  4.古代罗马人关于“法”留下了很多论述,其中体现了“法治”原则的是(  )

  A.一切法律都和人或财产有关

  B.因为法律统治执政官,所以执政官统治人民

  C.我因为感觉到上帝的意志而笔削诸于法律

  D.法律的功能在于命令、禁止、允许和惩罚

  解析:B “法治”相对的是“人治”,强调统治者依法治理国家,突出法律在社会上的至高无上性,因此,B项正确。A项突出的是法律的内容,C项强调的是法律的来源,D项描述了法律的作用,都不是法律的地位。

  5.(2013巢湖模拟)有人说:“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一个职位。”但即使是伟大的华盛顿,也只连任了两届就引退,其他继任者连任—般也不超过两届。据此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美国受民主思想影响较深

  B.美国人民强烈反对再回到封建****的时代

  C.三权分立体制的制约

  D.华盛顿等人的榜样作用

  解析:B 根据所学知识,A、C、D三项说法正确,是美国民主共和国长期稳定的原因;B项说法错误,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它是由欧洲移民而形成的国家,并不存在封建****的时代。

  6.(2013株洲一模)有著作认为:“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这在本质上表明(  )

  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B 本题材料的主旨是“通商口岸的租界的社会秩序由中国政府保护”。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后,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帝国主义日益干涉内政,清政府与列强公开勾结,维护外国列强在华利益,故B项正确。A项中国近代的开放是被动的,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7.(2014莆田模拟)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最早可能发生于(  )

  A.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国民*时期

  解析:B 根据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最早”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民歌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情况,其最早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答案为B项。国共十年内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尚未成立,故A项不选;解放战争初期******对陕北进行重点进攻,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故C项说法错误;国民*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尚未成立,故D项不选。

  8.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我深切地感觉到,如果听任朝鲜沦丧,那么共产党的领袖们就会越发狂妄地向更靠近我们海岸的国家进行侵略。”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为此美国悍然挑起了朝鲜战争

  B.这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美国的随后行动导致了朝鲜的分裂

  D.这种思想体现出了典型的冷战思维

  解析:D 杜鲁门发表该演说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并非美国“挑起”,A项错误。杜鲁门主义提出是在1947年,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B项错误。朝鲜的分裂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并非朝鲜战争所致,C项错误。

  9.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上述观点表明(  )

  ①美苏对抗中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 ③美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 ④这种行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解析:B 此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二战后美苏由二战中的反法西斯盟友转变为冷战对峙、全面对抗,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其中美国针对苏联以外的“热战”更是使世界充满了战争的乌云。故应该排除④。

  10.(2014三明质检)如图是1987年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漫画。该图反映的是(  )

  A.日本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

  B.美日两国在经济上平分秋色

  C.美国经济衰退,无力与日本抗衡

  D.日本经济崛起,对美国态度强硬

  解析:D 通过分析题目图片的信息可知,“TRADE WARS”即贸易战争(竞争);“U.S.”“Japan”即美国和日本,图片中相扑运动员是日本的标志,穿星条服装的人物代表的是美国,故图片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美国的贸易竞争加剧,因而对美国的态度强硬,故选择D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既不符合史实,又不能体现两国贸易竞争的信息;C项不符合史实。
  11.(2014宁德质检)美国学者C.W.沃特森认为,任何文明都是历史的产物,有其内在和特定的价值体系,没有一种文明可以宣称比其他更为优越,也没有理由以主流文明自居,并歧视、否定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对此观点理解不准确的是(  )

  A.肯定文明的独特性和价值

  B.主张文明之间的平等

  C.强调对不同文明的尊重

  D.认同西方文明的优越感

  解析:D C.W.沃特森认为不同文明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故其不可能认同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感。

  12.(2013湛江模拟)196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批评越南战争是“一个伟大国家蹂躏一个小国”的“可憎”的战争,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

  A.美国霸权地位逐渐确立

  B.欧洲共同体的实力增强

  C.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

  D.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解析:B 题干反映了法国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不再对美国惟命是从,其原因在于欧洲共同体的发展,增强了西欧国家的实力。故选B项。

  13.(2013衢州质检)赫鲁晓夫曾强烈反感甲壳虫乐队,他说“苏联青年不需要这种刺耳的垃圾”,甚至宣称,“从萨克斯管到弹簧刀仅有一步之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良知复兴”运动在苏联受挫

  B.苏联拒绝无用、堕落的音乐形式

  C.经济结构决定苏联的消费水平

  D.政治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

  解析:D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因此赫鲁晓夫“强烈反感甲壳虫乐队”。

  14.(2014厦门质检)在对“冷战”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某校学生拟定的以下主题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朝鲜战争:热战背后的大国角逐

  B.欧洲联合:扩大生存空间的努力

  C.跨越鸿沟:中美外交关系的调整

  D.苏东剧变:一场静悄悄的制度革命

  解析:D 通过分析材料的信息可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是“冷战”时期,即1947~1991年。A项的朝鲜战争发生在1950~1953年,表面看是在朝鲜半岛进行的战争,是局部热战,实质是大国的角逐;B项的欧洲联合在1951年以后,主要是因为美苏对欧洲的争夺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因而联合起来以增强实力;C项1972年中美关系的调整,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苏东剧变即东欧和苏联相继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标志“冷战”局面的结束,也表明两极格局的瓦解,不是静悄悄的制度革命。故D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15.(2013广东一模)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

  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

  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

  D.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解析: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D正确。

  16.(2013扬州调研)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论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这次会议是(  )

  A.1953年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会议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第2联合国大会

  解析:C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主张,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寻找到了亚非国家共同利益所在。

  17.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 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时间上来看1955年来中国访问的人数比1954年多,这要归结于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促进了中外的交往。A项为新中国成立时的外交政策,排除A;C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为20世纪70年代的事,不符合题意;D项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18.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  )

  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C.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D.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解析:B 材料中的“农村”国家指发展中国家,而“城市”国家指发达国家,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故选B项,C项错误。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项错误。

  19.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解析:C “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不搞‘等距离’”实际上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要求以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

  20.我国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中,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解析:B 独立自主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外交基本政策,并不是1979年以来外交政策的调整,与题意不相符。①③④皆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2分)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2分)

  (3)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2分)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树立起这一形象的?(8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请概括影响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6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猖獗,因此是抽鸦片的国家;材料二反映的是在辛亥革命后,欧美政体并不适合中国国情,西方国家眼中认为,中国是美国民主政治的模仿者。第(2)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史实从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加以分析。第(3)问中国形象可以从大国地位与国际影响力加以分析;树立形象的措施,可以从国家体制和政策的转变、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和政治组织、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以概括。第(4)问可以从综合国力的强弱,社会性质的变化,外交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加以分析概括。

  答案:(1)材料一“中国形象”:抽鸦片的国家。材料二“中国形象”:美国民主政治的模仿者。(2分)

  (2)第④阶段: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3)“中国形象”:成为世界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或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2分)树立形象的措施:①中共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或积极开展联合国维和行动);③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④加入世贸组织。(8分)

  (4)综合国力的强弱;社会性质的变化;外交政策的制定(如答出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可给分)。(6分)

  22.正在蔓延的“欧债危机”,对欧盟领导人的智慧产生了严峻的考验。而法、德两国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整个欧洲的神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世界史》

  材料二 “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这在地图上是可以看到的。”“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材料三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2004年)

  1951年 法、德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 法德六国在罗马签署协定,决定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1967年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欧共体第一次扩大 1974年 欧洲理事会成立 1979年 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 1981年 希腊成为成员,欧共体第二次扩大 1986年 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成员,欧共体第三次扩大 1993年 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 奥地利、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欧盟第四次扩大 2002年 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年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欧盟第五次扩大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政治家们担忧“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要原因。(8分)

  (2)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是什么?依据材料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6分)

  (3)根据材料指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进程中的两大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盟的第五次扩大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这次扩大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什么重大变化?(6分)

  解析:第(1)问二战后欧洲政治家们担忧“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要原因,实际考查了二战后欧洲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根据对材料二的分析、理解来回答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及主要内容;第(3)问根据表格所列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回答一体化中的趋势,可以了解到经济一体化程度和政治一体化不断提高。第五次扩大的背景,联系到原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被纳入,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角度回答。第五次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指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1)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两极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8分)

  (2)核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1分)

  内容:欧洲联合必须以法国和德国的和解为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主权国家是实现欧洲联合的基础;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使欧洲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欧洲。(5分)

  (3)趋势: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单一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双重性组织发展。(2分)

  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分)

  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分)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测试单元练习题及答案(6).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y8f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