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一卷历史|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测试单元练习题及答案(3)

副标题: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测试单元练习题及答案(3)

时间:2022-05-06 17:43: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

  A.王位世袭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宗法制

  解析:D 申后是周幽王的正妻,宜臼是嫡长子,而褒姒之子伯服非嫡长子,立褒姒之子显然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

  2.(2014临沂模拟)刘邦初即帝位朝会之际,“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叔孙通定尊卑礼仪后,刘邦感慨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此“贵”的主要来由是(  )

  A.君臣名分严明 B.儒家思想定于一尊

  C.君臣亲密无间 D.君臣产生距离意识

  解析:A 材料对比了叔孙通定尊卑礼仪前后朝会的变化,之前,君臣地位相对平等;之后,刘邦“知为皇帝之贵”,说明君臣名分严明。

  3.(2013云南联考)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

  B.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

  解析:C 宋朝仍然实行科举选拔官吏的制度,A项错误。B项是与唐代的共同点,不是宋代科举的最主要影响。宋朝完善科举的举措是糊名法,并非扩大规模,D项错误。宋朝通过扩大科举录取人数扩大了统治基础,C项正确。

  4.(2013青岛模拟)雅典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人搞过一次轰轰烈烈的追查祖宗成分的纯洁公民队伍的政治运动,将很多混进自由公民队伍中的人揪出来变卖为奴。将近两万人的公民中,竟然查处了五千人。这主要反映出(  )

  A.雅典公民素质低下

  B.雅典人具有较强的民主维权意识

  C.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社会动荡

  D.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

  解析:D 雅典人纯洁公民队伍的政治运动,使占人口少数的公民人数进一步减少,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具有狭隘性。故选D。

  5.(2013西安模拟)英国学者梅因指出:“所有古代社会往往为了轻微的骚动就有被*的危险,所以单单出于自卫的本能,就足以迫使罗马人要想出某种方法来安排外国人的权利和义务,否则他们也许会——而这是古代世界中一种真正重要的危险——用武力斗争来解决争执。”下列各项与此相吻合的是(  )

  A.罗马共和国发展为罗马帝国

  B.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

  C.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罗马法由零散发展到系统完备

  解析:C 注意关键信息“迫使罗马人要想出某种方法来安排外国人的权利和义务”。使罗马帝国各族人民获得公民权的是万民法。

  6.(2013湛江模拟)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  )

  A.贵族阶层 B.工业资产阶级

  C.城市工人 D.农业工人

  解析:B 抓住关键信息“1832年议会改革”,结果是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7.(2014九江二模)林则徐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  )

  A.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非常深刻

  C.认为中国有能力战胜英国

  D.认识到中国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性

  解析:D 由材料信息“器不良”“技不熟”,可判断林则徐的观点是清政府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材料无体现。中国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制度落后,林则徐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B项错误。

  8.(2013保定一模)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解析:B 材料中耆英的意思是外国人的情况变化多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我们要采取安抚、笼络的手法,对待他们当然要以诚为主,但也尤其要注意采取一定手段驾驭他们……还有些则要大度包容,不必深究计较才能把事情办好。本则材料是在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的言语,“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说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9.(2013保定一模)《清史编年》载:甲午年10月,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欧问:当如何和法?李答:惟先劝两国停战,再议朝鲜善后事宜。欧云:今要议和,非允赔兵费不可。李曰: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难依允!通过材料能判断出当时(  )

  A.日本想尽快结束战争

  B.英国力图压制日本

  C.英国建议牺牲朝鲜

  D.李鸿章拒绝了英使的议和条件

  解析:D 从材料“今要议和……断难依允”即可判断选择D项。当时,尽快想结束战事的是清政府,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英国支持日本,B项错误;材料中并不包括朝鲜问题的建议,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10.(2013宜春联考)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解析:D 使中国洋务运动破产的是腐朽的封建统治,A项错误。B、C两项虽然表述正确,但是,与材料信息无关。从“求富、自强”到“救亡”反映了中国人对民族危机认识的加深,D项正确。
  11.清朝大臣绍英当时所记的“光绪庚子年避难日记”片断,内有“日本洋兵……攻破东直门”等内容。以下事件,可能被记录其中的是(  )

  A.清廷被迫推行“预备立宪”

  B.清政府下令军队镇压义和团

  C.甲午战争中日军犯下侵华罪行

  D.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

  解析:B 题干中的“光绪庚子年”,即1900年。清廷被迫推行“预备立宪”是在1906年,A项排除;戊戌政变发生在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故排除C、D两项,答案为B。

  12.(2014马鞍山一模)如图是1909年春刊发在上海《时务报》上讽刺清政府的漫画。某学习小组对此进行解读,最恰当的是(  )

  A.灵活的策略

  B.洋人的朝廷

  C.无奈的选择

  D.末日的徘徊

  解析:B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仔细观察图片,清政府对内“怒容”(指严厉实行****统治和镇压人民革命),对外是“笑容”,意指清政府对外推行卖国妥协政策。再联系题中的“1909年”“讽刺清政府”等信息可知B项与漫画的内容相符。

  13.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解析:B 这首歌谣体现了清政府的黑暗腐朽和金田起义事件,可作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的史料。该歌谣不能体现太平天国辉煌历史,A项说法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4.(2013杭州模拟)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

  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

  解析:B 太平天国以洪秀全为首进行永安建制,分权于诸王,实际上就是重建等级秩序,再加上各自的行序还对应相关的天象,反映了他们借助神权,将权力神化。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

  15.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这表明(  )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解析:D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西方列强在武昌起义后先是支持清政府,转而支持袁世凯,B项错误;荷兰一国公使不能代表清驻外大臣,C项错误。

  16.(2013长沙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革命比建立政权更重要

  B.相对于****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解析:B 材料中徐中约认为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国家并未出现和平与秩序,北洋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A项说法完全错误;辛亥革命后社会有较大进步,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也取得了较大成就,C、D两项排除。本题选B项,相对于****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17.(2013石家庄一模)1911年12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的一封信写道:“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甚至就这一点而言,共和政府也不可能统治中国。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材料表明(  )

  A.中国政治民主化缺乏经济基础

  B.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

  C.实业救国是共和政府必然的选择

  D.中华民国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

  解析:A 从材料信息看,如果中国建立共和政体,人民的经济负担会更重;即使建立形式上的共和政体,由于没有经济实力的支撑,这个国家也会破产。可见,政治民主化需要经济实力的保障。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日本要干涉中国内政,排除B项;当时共和政府尚未建立,排除C项;材料信息旨在强调经济基础对共和政体的影响,且当时中华民国尚未建立,故D项不正确。

  18.(2013大连模拟)“国”字在书法里面有41种写法,而且是汉字中写法较多的一个字。下图中“国”字被广泛使用最晚的是(  )

  解析:C 从字形看,A项“国”中有王,B项“国”中有土,D项“国”中有八方,三者都反映了王权或皇权****体制下,人们对国家的理解,C项“国”中有民,反映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思想,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故选C。

  19.(2013江门调研)《申报》曾报道:1919年6月北京某机关接到里昂三十日发无线电云,二十八日下午三时……突有某国代表拒绝签字,各国代表大为震动。日本代表尤为惊异之邑云云,观似拒绝签字者即系我国代表。该材料说明(  )

  A.五四运动取得了完全胜利

  B.我国代表在会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C.中国政府维护了国家主权

  D.我国代表受到了国内群众运动的影响

  解析:D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A项表述错误。在巴黎和会上起决定作用的是英法美三国,B项错误。中国政府虽然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但是,改变不了日本霸占山东的结局,C项错误。正确答案为D。

  20.(2014福建月考)五四时期流行“公理战胜强权”的口号,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这里的“公理”是指(  )

  A.宋明理学“天理” B.平等、自由

  C.进化论和个****利 D.自然科学定律

  解析:B 结合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分析“公理战胜强权”这一口号,巴黎和会上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出席会议,坚决要求收回山东,而英、法等列强操纵会议,无视中国的合理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入国内,五四运动随即爆发。由此分析“公理”是指要求平等与自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1)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6分)

  (2)分析材料二,吴元炳的这一奏议是否正确?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5分)

  (3)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三,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竟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哪些进一步的破坏?(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3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的海防建设为主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揭示的问题从材料一中概括得出,后果联系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来回答。第(2)问联系洋务运动的内容加以概括。第(3)问从制度的差异来回答原因,联系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说明海疆主权的破坏。第(4)问可综合三则材料,从海防的发展与清政府的关系方面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问题:军队****,武器落后;海防废弛。(2分)

  后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侵香港岛,迫上海等五口开埠;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4分)

  (2)正确。(2分)举措:创办北洋舰队等海军,修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3分)

  (3)根本原因:清朝封建****统治****。(2分)

  进一步的破坏: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4分)

  (4)认识:清王朝********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保卫海疆)。(3分)

  22.(2013长春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当然各地移民纷纷前往希腊定居贸易。雅典的上层都是由奴隶主团体掌握实权,他们有雄厚的财力,连国王都必须依靠奴隶主组成的元老院议会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国王无权力没收奴隶主的财产,这有点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政体。雅典的民主制,是早期的民主制,所谓的民主大门仅仅是对有钱有权力的社会体面人敞开的。

  ——任寅虎《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出版

  材料二 1620年赴北美大陆在大西洋五月花号船上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被认为是美国宪法的源头,1639年北美出现了《康涅狄格根本法》,宣称主权属于全体人民,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宪法。(此后)1791年法国宪法问世,1908年大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宪法的基本原则有:保护私有财产、主权在民、分权制衡、法治、****等原则。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材料三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早期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17~18世纪美国宪法制定和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法治)建设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注意从经济、政治、社会等角度分析。第(2)问据材料二从渐进性、首创性、阶级性、民主性等角度分析17~18世纪美国宪法制定体现的特点;与美国对比结合材料三从借鉴性、快速性、曲折性和持久性等角度分析中华民国民主制度建立过程的特点。第(3)问可从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过程、目的等角度分析归纳。

  答案:(1)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奴隶主有雄厚经济实力,要求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民主制度;国王的权力有限,受元老院议会制约,这样的传统有利于建立民主政治。(6分)

  (2)美国:渐进性,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才得以最终确立;首创性,是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影响不断扩大(拓展性),对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国《钦定宪法大纲》都产生了影响;阶级性明显,强调保护私有财产;彰显了民主性,强调主权在民和****。(5分)

  中国:借鉴性,较全面地借鉴了美国政治制度和西方政治理论;进展快速,不到一年就建立起来;曲折性和持久性,屡遭挫折,人民不断努力追求。(5分)

  (3)认识:民主政治建设以相应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程度为基础;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建设应该以促进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为宗旨。(4分)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测试单元练习题及答案(3).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2Gf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