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苏教版高二生物下册必修一知识点

副标题:苏教版高二生物下册必修一知识点

时间:2024-06-09 01:2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二# 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力。®文档大全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苏教版高二生物下册必修一知识点》,学习路上,®文档大全网为你加油!

  【一】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24、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6、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8、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型、随机型、聚集型.

  29、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二】

  1.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生产活动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①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生产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②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生产活动,使群落演替向

  良性方向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外来物种的引入

  (1)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

  (2)外来物种的负面影响

  ①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外来物种由于缺乏天敌造成大量繁殖,使本地物种生存空间变小,甚至影响到本地物种生存,降低物种多样性。

  ②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外来物种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使本地物种已适应的栖息环境发生改变,破坏了本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相对稳定,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我国存在的问题:过度垦荒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江河排洪能力下降及土地严重沙化。

  (2)措施:2003年1月20日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3)目标:到2010年将使长江上游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75%的坡耕地和46%的沙化耕地被森林覆盖,湖泊面积扩大,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大大增强。

  【三】

  探究一种群密度的变化判断

  〖问1〗生活在一片草地上的全部的草是一个种群吗?

  【讲述】不是。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生活在一片草地上的草并非是同一个物种。如果改为全部的眼镜蛇草,就是一个种群了。

  〖问2〗那么与上述草地上的全部眼镜蛇草数量相关的特征有哪些?(与种群的数量相关的特征有哪些?)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

  【讲述】(1)在种群的三个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问3〗年龄结构通常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年龄锥体图来表示,按锥体形状的特点,年龄锥体可划分为哪三种类型?分别有哪些特点?

  【讲述】年龄锥体类型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增长型:种群中繁殖前期个体多,繁殖后期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组中的个体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繁殖前期的个体较少,而繁殖后期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的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问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哪些?

  【讲述】⑴物种的个体大小——个体大的物种密度低。

  ⑵生存资源的供给能力——生存资源丰富的地方种群密度高。

  ⑶周期性变化——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种群密度周期性变化。如候鸟飞来时密度较高,飞走后密度为零。蚊子密度夏天高,冬天低……

  ⑷外来干扰——如农田中洒农药后害虫因大量死亡而密度很快下降……

  ⑸天敌数量的变化——如猫增多导致鼠密度下降;青蛙增多导致害虫减少……

  ⑹偶然因素——如流行病、水灾、旱灾……

  点睛: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1)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性比率)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①首先依据年龄组成。

  ②其次依据性别比例。对于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一般还有如下关系:

  性别比例种群密度

  探究二:种群密度的测定方法

  〖问5〗实际研究中,不可能在该草地上逐一数眼镜蛇的个体总数,那么我们如何测定该眼镜蛇的种群密度呢?

  【讲述】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1)概念:在一般情况下,总数量调查比较困难,研究者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的数量。

  (2)常用方法?

  ①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形状可以有方的、长方形的、条带的、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法来保证。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②对于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具体过程如下:

  a.确定调查对象

  ?↓

  b.捕获并标志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志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N1)。

  ?↓

  c.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N2)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N3),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中。

  ?↓

  d.计算种群密度:利用公式N/N1=N2/N3计算出N,即为该种群数量的估算,再除以样方面积,群为种群密度。

  ③比较两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比较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如何理解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

  见下表。?

  “J”型曲线“S”型曲线产生条件理想状态:①食物、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疾病现实状态:①食物、空间有限?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环境容纳量无K值有K值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不断降低曲线整节课教学效果较好,教学目的达成,尤其是讲述样方法时,结合调查学校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来学习,较有新意,但如有时间还可以再深入地讲解如何取样。从具体的生物现象与规律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又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与规律,这是学习本节的要旨。把握学习方法要旨数学模型在生物学中也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建立可以表述生命系统发展状况等的数学系统,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运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

苏教版高二生物下册必修一知识点.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yW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