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导语】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文档大全网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练习册》,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1-5)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XX,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张良出,要项伯。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将军战河北。D.秋毫不敢有所进。
3.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一句中“夜”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常以身翼蔽沛公。B.若入前为寿
C.头发上指,目眦尽裂D.吾得兄使之
4.与“不如因善遇之”一句中的“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B.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因人之力而蔽之
5.下列各句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项伯)平时和张良交好。
B.毋纳诸侯-----不要让诸侯内部的军队进来。
C.毋从俱死也------不要跟从(刘邦)一起送死了。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希望您把我的情况全部告诉(项羽),说明我是不会忘恩负义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6.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7.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8.文中加点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9.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10.对第一段话的景物描写,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由静态到动态,由近写到远
B.由动态到静态,由远写到近
C.由动态到静态,由近写到远
D.由静态到动态,由远写到近
(三)基础巩固,完成(11-15)题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C.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C.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偭规矩而改错。
B.怨灵修之浩荡兮。
C.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宁溘死以XX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B.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C.进不入以离尤兮
D.芳菲菲其弥章。
1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步余马于兰皋兮。
B.谣诼谓余以善*。
C.既替余以蕙纕兮。
D.不吾知其亦已兮。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1~5题。(22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洵游学四方游:求学
B.属文日数千言属:撰写
C.上表以谢谢:谢恩
D.相从溪山间相:偏指一方,相当于“他”。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古代只可用来纪年,不可用来纪日。
C.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XX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仅在杭州任职一次,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5分)
(2)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12分)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唏。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释: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B.三、四句写鱼儿安然游于渌水之中,翔鸟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
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E.“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与《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都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7.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0分)
(1)《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惠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以示自己毫不妥协。
(3)《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4)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5)苏轼《赤壁赋》中写出洞箫乐音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句子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4分)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XX。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对一个不识面容的少女的生命表现出如此热烈的关注,充分表现出作者爱心的深厚和强烈。
B.“陈家三小姐”的家世背景、相貌品行等文中都没有交代,作者有意将她抽象成美丽、青春、生命的化身,通过“美好的事物被撕毁”来揭示民族的悲剧。
C.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期盼。
D.“花”是青春、美好、生命的象征,“毁了的楼房”是残败、废弃、死亡的象征,作品这两个对立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善良美好的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尖锐矛盾。
E.本文并没有对战争本身的罪恶进行控诉,而是通过作为价值形态的生命遭到任意践踏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与XX,从而引发我们对XX的本质的思考。
10.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4分)
11.文章第10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文内容分析。(5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⑴夜来南风起,□□□□□。(白居易《观刈麦》)(1分)
⑵官船来往乱如麻,□□□□□□。(王磐《朝天子咏喇叭》)(1分)
⑶塞下秋来风景异,□□□□□□□。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分)
⑷古代诗人喜欢登临古迹,抒情言志。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就曾发出“□□□□□□□?□□。□□□□□□□”的物是人非的嗟叹。(2分)
⑸把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下阕默写完整。(4分)
酒酣胸胆尚开张。□□□,□□□!□□□□,□□□□□?□□□□□□□,西北望,射天狼。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⑴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yāoráo()。
⑵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jū()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⑶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qìtūndǒuniú()的表现才对。
⑷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yǎowénjiáozì(),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了秋天,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C.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研究它生长的过程,绝不是置若罔闻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D.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删除“面向”或者“的对象”)
B.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删除“使”)
C.班长采纳和征求了同学们关于开展作文竞赛的意见。(“采纳”和“征求”调换位置)
D.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的新出土的文物。(删除“新”)
5.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一句话来形容你心中的唐诗。(4分)
例句: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国土。
仿写:。
二.阅读(4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至18题。
(一)(10分)
出师表
诸葛亮
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⑶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⑷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⑸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⑺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⑼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⑵以光先帝遗德⑶以彰其咎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⑵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8.对选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
C.第⑺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势在必行。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二)(9分)
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学右军②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③,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④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执政时期。②右军:王羲之因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人们称他为“王右军”。③笔札:书法。④遽:立刻,马上。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数遣内侍持书示著/广故数言欲亡
B.著每以为未善/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C.太宗益刻意临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对如初/唐雎对曰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11.面对太宗的询问,王著为什么总是“以为未善”?(3分)
(三)(10分)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澍
⑴回顾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⑵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而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⑶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⑷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⑸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⑹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⑺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⑻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事件”作为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⑼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这是地方决策层盲目追赶的心态而造成的。
C.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D.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是()。(3分)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的古代建筑。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用夯土技术建造的“土房子”。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14.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4分)
(四)(17分)
父亲
⑴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一点。”
⑵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⑶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待:“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煤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⑷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⑸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⑹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⑺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XX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了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待,又揣了回去。
⑻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⑼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刹时百感交集。
⑽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
15.本文围绕父亲进城刻画了几个细节,请把主要事件补充完整。(4分)
遭张婆呵斥→→儿媳交待→→“我”送父坐车
16.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4分)
⑴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⑵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
17.第④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18.请对文中的“父亲”、“我”、“妻子”、“儿子”的形象、行为或心理发表你的看法。(任选2人即可。5分)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人生,总是充满再次相见的机缘。儿时的玩伴,再见时已成翩翩少年;昔日荒凉的小径,再见时已鲜花盛开。还有,曾经读过的书、登过的山、游过的城、老家屋顶上升起的那缕炊烟……
请以“再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选择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要注意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⑤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A】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洁,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遍都称为“老弗大”。
【B】我忽然感到一阵腹痛,我的向导于是就带我来到一间屋里,那儿住着一位以治疗这种毛病而闻名的医生。他能用同一种器具施行作用相反的两种手术。他有一个很大的、装有一个细长象牙嘴的手用吹风机。他把这象牙嘴插入XX内八英寸,将肚子里的气吸出来;他肯定地说他这样能把肚子吸得又细又长,像一个干瘪的膀胱。不过要是病情来得又顽劣又凶,他就要把吹风器先鼓满气再将象牙嘴插入XX,把气打入病人的体内,然后抽出吹风器重新将气装满,同时用大拇指紧紧地堵住XX。这样重复打上三四次,打进去的气就会喷出来,毒气就被一同带出(就像抽水机一样),病人的病也就好了。我看到他在一只狗的身上同时做了这两种试验,第一种不见任何效果,第二种手术后,那畜生胀得都快要炸了,接着就猛屙了一阵,可把我和我的同伴熏坏了。狗当场就死了,可我们走的时候,那医生还在设法用同样的手术让它起死回生呢!
1.选文【A】中的“我”寻找“平地木”的目的是,选文【B】所写的治病方法是。(2分)
2.辛辣的讽刺是【A】【B】两文的共同的艺术特点,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4分)
3.选文【A】中的医生后来还开了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选文【B】中的格列佛后来到了数学学校,那里的老师用了一种特别的教学方法,请结合原著简要解释丸药和教学方法的“特别”之处。(4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信未孚(fū)肉食者鄙(bí)牺牲玉帛(bó)
B.昳丽(yǐ)朝服衣冠(zhāo)期年(jī)
C.万仞(rèn)魁父(kuí)箕畚(běn)
D.孀妻(shuāng)陇断(lóng)冀南(jì)
2.给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4分)
(1)又何间焉()A.jiānB.jiàn
(2)弗敢专也()A.fúB.fó
(3)小惠未徧()A.biànB.piàn
(4)公与之乘()A.chéngB.chèng
(5)望其旗靡()A.mǐB.mí
(6)遂逐齐师()A.suìB.suí
(7)夫大国,难测也()A.fúB.fū
(8)齐师伐我()A.fāB.fá
(9)惩山北之塞()A.chéngB.chēng
(10)河曲智叟亡以应()A.yīngB.yìng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1分)
A.彼竭我盈,故克之。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下列句子与课文不相同的一项是()(1分)
A.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D.以君之力,增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5.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3分)
(1)齐师伐我()()(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3)小惠未徧()()(4)齐师败绩()
(5)公将驰之()(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6.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1分)
A.十年春,齐师伐我。
B.既克,公问其故。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加粗的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逐齐师遂:于是,就;逐:追赶既克既:既然;克:战胜
B.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是指士气正旺盛必以信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C.夫大国,难测也测:推测,估计惧有伏焉伏:埋伏
D.望其旗靡靡:倒下吾视其辙乱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8.在括号内补出省略的词语(2分)
(1)()乃入见。()问:“何以战?”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9.按原诗填空(4分)
(1)参差荇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荇菜____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
(2)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择正确的翻译,把序号写在括号内(2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A.当官的人品格低下,不能为百姓考虑。
B.吃肉的富人们卑鄙,不会作长远打算。
C.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A.大大小小的监狱,我虽然不能都去察看,但我总是把它们记在心里。
B.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查清断明,但一定尽力根据实际的案情慎重处理。
C.所有的冤案,我尽管不能一一审查,但心里是很同情的。
(3)夫战,勇气也。()
A.打战,是靠勇气的。
B.战士作战,要有勇气的。
C.敢于战斗,就是勇敢。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A.舍弃了玉帛之类,不敢再增加了,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B.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C.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不敢再增加了,一定要守信用。
11.判断下面作品、作者、朝代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曹刿论战》左丘明战国
B.《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春秋
C.《愚公移山》列子宋朝
D.《诗经》两首屈原西周
12.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2分)
伟大的发现,杰出的成就__________值得欣赏,_________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_____________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也都同样值得赞赏。____________我们敞开胸襟,我们__________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A.固然即使以及只要就
B.固然即使甚至只要就
C.不仅而且以至只要就
D.固然即使甚至只要才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1分)
A.当日本友人来到北京游览时,受到了北京的热烈欢迎。
B.人们在广场聆听着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观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
C.能否提高运动水平,关键在于刻苦努力地锻炼。
D.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阵地。
14.下面一段广告中有三个别字,请改正(1分)
《思想录》参差不齐的芸芸众生,要想活得冲实、萧洒、美丽,只有准确把握社会。《人世的启悟》、《人类的顿悟》、《人生的省悟》帮你解答一些人生的困或、疑问,是一套不可不读的书。全套邮购价:31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改写划线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1分)
要集中阐述重要成绩和经验、具体做法和体会,认真地进行分析和概括,力求把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作为今后的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语文常识填空(2分)
唐代的诗歌最发达、最繁荣。在文学,唐诗已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很多有成就的诗人出于唐代。初中阶段我们已学过他们的很多诗;请你列举四个唐代有名的诗人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du)辇(niǎn)来辘(lù)辘远听朝歌夜弦(xián)
B、经传(zhuàn)锱(zī)铢鼎铛(dāng)玉石弃掷逦迤(yǐ)
C、近谀(yú)剽(piáo)掠尽态极妍(yán)倚(yǐ)叠如山
D、横槛(kǎn)缦(màn)回金块珠砾(lì)管弦呕(ōu)哑
2、下列对“之”字用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两个“之”字的用法相同,都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两个“之”字的用法相同,在句中都起修饰宾语的作用。
C、“燕赵之收藏”与“彼童子之师”中的“之”都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之”是代词,他;“秦人视之”中的“之”代指前面所说的宝物。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惑而不从师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③年十七,好古文④辇来于秦⑤燕赵之收藏⑥骊山北折而西构⑦歌台暖响⑧未霁何虹
A、①②/③/⑦/④⑤/⑥⑧B、①③/②/④⑥⑧/⑤/⑦
C、①③/②/④⑥/⑤⑦/⑧D、①②/③⑦/⑤/④/⑥⑧
4、下面五个句子编成四组,从分句间语意义关系的角度看,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③胜地不常,盛筵难再。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⑤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③⑤
5、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节奏划分,不正确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夫。
C、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之。
6、下列语句是对两文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在语言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文中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气势雄壮,增强了文章的论辩色彩。
B、《阿房宫赋》的语言非常精炼,如文章开头四句;另外,文中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取铺排的方法,造成了夺人的文势。
C、《师说》一文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D、《阿房宫赋》是一篇借古讽今之作,借秦的覆灭来劝谏当朝统治者。文中,作者直抒胸臆、坦诚己见的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两段课内选文,然后回答7-12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
C、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
9、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项是
A、本段一连运用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语气上层层递进。
B、首先,作者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既比学风,也比结果。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其次,作者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乙】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D、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11、下列各句中,最能体现阿房宫宏大规模的一项是
A、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D、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12、下列对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头“六王毕,四海一”一句,写出秦统一天下的气概,交代建造阿房宫的背景。
B、选文短句的运用,使音节紧凑,气势铿锵,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主题在快节奏中传达。
C、这里节选的两段文字将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D、这两段文字分别写宫殿建筑、宫内生活两个方面,是后文议论部分的基础,它为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作了铺垫。
三、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13-16题。(12分,每小题3分)
木假山记(苏洵)
木之生,或孽而殇①,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③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④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⑤踞肆⑥,意气端重,若有以服⑦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释]①殇:未成年而死。②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湍:急流。④数: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偶然因素,即命运,气数。⑤魁岸:强壮高大的样子。⑥踞肆:傲慢放肆,这里形容“中峰”神态高傲舒展。⑦服:佩服,这里用为使动。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注音与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木之生,或孽而殇(孽:niè,树木的嫩芽)
B、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汩:gǔ,沉没)
C、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濆:fén,水边高地)
D、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岌:jì,高耸)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则其理似不偶然也。②则非徒爱其似山
B、①不幸而为风之所拔②任为栋梁而不伐
C、①而有斧斤之患。②则其最幸者之中
D、①而有斧斤之患。②而岌然决无阿附意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练习册.doc正在阅读:
[历史初一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图片]历史初一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03-27
2021年上海杨浦中考报名入口点击进入09-24
2019年4月上海市自考准考证打印时间:2019年4月1日起09-03
2017年12月英语六级词汇短语盘点03-02
适合幼儿园大班的趣味室内游戏合集03-23
顶岗实习总结范文【5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