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吉林选调生考试申论范文赏析 篇一
城市绿道不断延伸,多少埋藏着人们对田园城市的寄望。从现代化的进程看,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大趋势,但紧接的问题便是: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20xx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种最自然不过的情感,抒发的是存于每个人心底的生活理想。南朝史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曾感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两年多前,富阳江滨大道开通,这条“最美绿道”因“望尽富春山水”引许多人徜徉其中。此处,绿道是心灵通道,连接了城市与田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
让人心向往之的田园城市,总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支撑的。杭州从20xx年起在市区河道整治同时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历经16年努力,建成各类绿道几千公里,形成了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绿芯”,钱塘江、运河绿地为“绿带”,河流、道路沿线的绿地为“绿脉”,各级公园绿地和绿化广场为“绿点”的城区绿道系统。多少年来,杭州人一直感念白居易、苏轼两位太守,庆幸他们“前人栽树”,留下“绿杨阴里白沙堤”。可喜的是,后人并没止于乘凉,绿色发展的理念在这里发扬,丹青妙手,点染了多少绿水青山。理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诸多案例中不难看到,绿道有了最先的1公里,往往很快就有第100公里;而它的横向扩散,又会变成“绿芯”,变成“海绵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道,不仅是种草植树,更是用理念铺路,总有起点,但没有终点。
在城市绿道的规划中,我们还能看到一种分享的理念。去年,在武汉江滩和上海黄浦江边采访,当地干部无一例外提到了:“还江岸、江滩于民”这句话。一个“还”字意蕴深。这是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空间上的体现。当码头、企业为民生发展让步,经济指标为幸福指数让路,也意味着城市规划者逐渐意识到:城市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人,生产之外,还有生活;忙碌之外,还需休憩;建设之外,也需留白。在发展中能看得见具体的人,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城市规划的进步。
城市绿道不仅仅是一条路,它也是城市规划的“思路”,思路一变天地更宽;它也对接了现代城市人的“心路”,让田园诗意可望可即;当然也预示着整个国家的“出路”,绿色发展没有休止符。所以,这样的绿道,不妨长一些,再长一些。
2.2024年吉林选调生考试申论范文赏析 篇二
敢为是一种担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改革推进到今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都已经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决定当前的改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推进重大改革,通过改革解决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
勤为是一种作风。“政如农功,不勤无以成事”。勤政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是老百姓评判好干部的一贯标准,也是推动各领域改革取得扎实成效的必然要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很多重大改革已经进入推进落实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主动作为。为官当记清慎勤,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树立勤政的工作作风,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改革落实,日拱一卒,不弃微末,不舍寸功,扎实推动各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
善为是一种能力。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越深入,矛盾越凸显,但我们必须看到,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只会坐失良机,唯有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破藩篱、涉险滩,才能开辟党和国家事业的全新局面。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在“两难”中寻思路,在乱局中谋破局,这正考验改革推动者的智慧和能力。只有“通乎事之所由始,弊之所由生,害之所由去,利之所由成”,深刻把握改革任务、目标、举措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抓实问题、开实药方、提实举措,真正提高改革整体效益。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想为的境界、敢为的担当、勤为的作风、善为的能力,再接再厉、久久为功,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坚定不移朝着已经确定的总目标不断奋进。
3.2024年吉林选调生考试申论范文赏析 篇三
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是在传统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就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环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集约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为了经济发展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的老路,必须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寻求发展。
法治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根本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法治必须先行。没有一套系统的法律和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就不可能落实、有效、持续、深入。因此,要继续加大力度,构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制定和完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和社会规范、环保标准和配套制度,健全长效机制,并强化执行力,旗帜鲜明为守法者撑腰壮胆,让违法者寸步难行。同时,必须认识到,目前还存在着有的法律难以有效执行、有的制度难以有效贯彻、有的政策难以有效落实等情况。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继续强化法治建设的同时,大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环境文化,把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注重宣传教育的基础性、广泛性、持久性、针对性和趣味性,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依靠人民打赢环境保护这场人民战争。
科技创新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撑。正如传统工业文明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今天,也正是大量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启着生态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必须充分依靠和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把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与加强自主研发紧密结合起来,把组织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与前瞻布局未来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把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与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负重爬坡阶段。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决心,把握节奏重点,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加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力度,才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正在阅读:
2024年吉林选调生考试申论范文赏析05-25
军训第一天的日记怎么写200字-关于军训第一天的日记怎么写?03-18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期末试卷05-02
加拿大硕士留学签证申请流程07-09
2022年河南口腔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合格分数线公布07-15
高三历史的复习记忆的方法04-07
短篇认错检讨书怎么写?09-09
高三历史的复习的方法详解03-28
2020年教师个人学期工作总结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