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 导语】语文是工具学科,是我们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学好语文有利于提高我们逻辑思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是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囫囵吞枣》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黄灿灿的梨,红红的枣儿,真馋人。年轻人二话没说,拿起梨就吃。一连吃了好几个,边吃边点头。主人见了,客气地说:“适量吃些梨对牙齿有好处,要是吃多了会伤脾胃的。”年轻人说:“那好,我就吃大枣儿吧。”说完,就抓起大枣儿吃起来。主人见了,又告诉地说:“吃枣儿对脾胃倒是有益处,但吃多了会伤牙齿的。”这位年轻人吐出枣核,愣住了。忽然,他若有所悟地叫道:“哈哈,我有办法啦!吃梨的时候,别往肚子里咽,只在嘴里嚼嚼就吐出来,就不会伤脾胃了;吃枣儿的时候,别用牙齿咬,把整个枣儿吞进肚子里,就不会损伤牙齿了。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主人听了,开玩笑地对他说:“吃梨只嚼不咽,倒不难做到。可是吃枣儿要是只咽不嚼,那不成了囫囵吞枣了吗?你的肚子受得了吗?”
年轻人一听,脸憋得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场的人见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目标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教学重难点: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教学媒体:录音机、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成语接龙
2、引出课题
师: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配乐)
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
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
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查字典等。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1、查生词
(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2、理解词义: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
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3、检查读文情况:
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三、理解课文
1、提出问题:
师:这些词语你们理解的真好,词语是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才能真正读懂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勾画读懂的地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
师: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讲,你们就已经读懂了这么多,那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对于简单问题,当时利用学生资源给予解决,与文章中心有关的或共性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预设:
(1)年轻人听了这家主人的话为什么愣住了?
(2)年轻人想的办法真的是“两全其美”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3)为什么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年轻人哪里可笑?
2、解决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理解“囫囵吞枣”的含义。
随即指导感情朗读。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不但自己提出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收获。
四、拓展延伸
积累词语:
师:这篇课文不但短小,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现在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成语,一会儿我们共同欣赏。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先板书了课题:囫囵吞枣,然后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因为有昨天的初步预习,我认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孩子们却给了我一个啼笑皆非的答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孩子们踊跃的举手,叫起来一个后,大声的回答说:“课文里有一个年轻人叫囫囵,他吃的枣,所以叫‘囫囵吞枣’!我问:“是这样吗?”孩子们面面相觑不做声,真是让我哭笑不得,这就是回家预习的结果?读书时有没有过脑子?
我说:“下面,你们认真的读一遍课文,告诉老师课文中哪里写着年轻人的名字叫囫囵。”孩子们大声的读起来,读完后,再问:“谁能告诉老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年轻人的名字叫囫囵的?”张明哲站起来读到:“吃枣只咽不嚼,这不成了囫囵吞枣了嘛!”原来如此,她们不是没好好预习,而是理解上出了偏差,不明白囫囵是什么意思,就把它当成了人的名字。
我说:“先不管这个答案对不对,拿出字典来,大家查一下囫囵是什么意思。”同学们查完后大声说:“是完整的,整个的意思。”再问:“它是人的名字吗?”孩子们一起回答:“不是!”接着问:“根据它的意思想一下囫囵吞枣应该是什么意思?”孩子们答:“是整个的把枣吞下去。”我再接着说:“那好,大家再仔细读一遍课文,想想这个故事到底说了一件什么事儿?”孩子们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看来,孩子们的想法和我们的想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思维方式有时很简单,有时很独特,在引导他们理解知识时,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为主导,要多想一想,孩子们会怎么想,多问一问,他们在想什么,根据他们的理解程度再去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劲儿才能使在刀刃上。
正在阅读:
2017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研读08-02
安全书范文600字左右(5篇)12-19
励志团队口号大全霸气,金融励志团队口号03-13
二年级英语小故事【五篇】02-29
2022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事业单位招聘公告【150人】05-24
红米K50电竞版怎么打开性能模式-性能模式设置方式06-10
2018手术室护士长工作计划范文06-06
2009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生物真题及答案(Word版)05-19
难忘的第一次三年级作文300字6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