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文档大全网的后续更新吧!
教学目的:
1、掌握横平竖直的构字规律与写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用具:
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字,揭示课题。
1、出示小黑板:青直挂
2、齐读,这四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横平竖直
3、今天我们来学习结构法则:横平竖直。
二、指导书写。
1、出示卡片:青
(1)仔细观察,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2)学生边议论边试写。
(3)指名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试写的感受。(即:怎样写好“青”字)
(4)指一名学生上台边说边写。
(5)师生评议。
(6)学生自由练习同一类的字三个。
2、出示小黑板:(贴有写字的图片)
想一想:这些字个有什么特点?如何写好它们?
3、生字书写。
(1)学生读一读。
(2)分析生字的特点。
(3)学生试写,要求注意横平竖直。
4、师小结。
三、学生进行钢笔字练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讲评,进一步学会根据人的思想品质选择人的语言和行动,通过写人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思想品质)。
2、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要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他的语言和行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我最熟悉的人》的习作训练,谁能说说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是什么?(小黑板出示,并齐读。)除了明确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外,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还学懂了什么?(板书:根据某一方面品质,写好人物的语言、行动)
2、本堂课,我们要评一评同学们的习作,重点看看是否根据人的思想品质写好了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如果没写好,那我们又该怎样来修改?
(二)讲评学生习作一,感知感悟根据人物的思想品质写好人物的品质。
1、学生分组自读一篇习作,找一找、划一划小作者要反映人物哪一方面的思想品质?是通过哪些语言和行动来表现的?人物的品质是否和他的言行一致?
2、逐组(逐篇)交流。
3、小结:四位小作者都能根据某一方面品质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为我们作了很好的范例。其实,还有很多同学也能根据人物的品质写好他的言行。下面就请这些同学自己站起来读一读自己习作的有关语句。注意读前请讲明我要反映的品质是——,然后开始读。
4、学生交流成功的习作片断(抓住人物某一方面品质写好人物的言行)。
(三)讲评学生习作二,引导学生修改没能通过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品质的有关习作,培养学生自该作文的能力。
1、修改习作二(1)。
(1)学生自读习作,发现习作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2)全班讨论怎样修改——提出修改的方向。
(3)学生动手修改习作。
(4)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5)小结:刚才同学们齐心协力帮助这位小作者修改好了文章。同时,同学们一定体会到了,不合格的做文经过修改能成为一篇好文章的。
2、提出修改习作二(2)(3)的修改方向。
习作二(2):应重新选择合适的材料写过。应选择一件爸爸在酒宴上大显身手的事来写。
习作二(3):应去掉其中的一件事与一方面品质,把留下的品质通过言行反映出来,再写具体些。
3、小结: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只要同学们根据习作的要求认真修改,人人都会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习作,读读、想想哪些地方不和习作要求、哪些句子不够通顺、明白、哪些字写错了,请认真修改。要重写的请重写。习作已符合要求的同学,可以再给自己的习作加工,使之变得更优秀;也可写写另外熟悉的人。
(四)学生自改习作。
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是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教学思路】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考
对于略读课文,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的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的要求是:
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了准备。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不急于做出结论,而是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执不下时,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正方的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心,如:
1、反方观点:小孩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啊!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小孩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驳:乌塔为这次旅行准备了整整三年,读了很多有关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行指南,对照看着,就像老师带我玩一样。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了我们,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说的两段话: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
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对此,设计这样的课外任务让孩子独自出行──学乌塔、家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家乡这一小范围,活动中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路线,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的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认读量词。
2、了解包含递进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积累名言警句。
4、通过短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5、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
6、习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1、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2、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3、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叙事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积累量词。
2、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3、习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第1课时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
2、带着问题去发现:
(1)指名读词,想想能发现什么
(2)交流与提示:带点的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结论: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词语环境中意思不同。
(4)指名读第一排和第三排的字,想想能发现什么
(5)交流与提示:带点的字与数字连在一起。
(6)结论:这些字与具体的数字在一起,是数量词。
3、齐读,积累词语。
4、你能想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另外几个词语吗?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绿荫如盖”、“羞愧”、“馋涎欲滴”、“游手好闲”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以读感悟,理解什么是“失去的一天”。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诗歌、名人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另一个小伙伴“佩佳”是怎么度过一天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失去的一天》看看吧!
二、初读感知
阅读思考:佩佳是怎么失去这一天的?
三、细读感悟
1、读课文1~5段,勾画出能够回答佩佳在这一天里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的句子或词语。
板书:睡坐吃嬉戏游手好闲
说说“游手好闲”的意思。小结:他这一天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吃、睡、玩,这就叫“游手好闲”。(板书:游手好闲)
练习读好这部分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佩佳“游手好闲”。
2、“羞愧”
①、说说“羞愧”的意思。
②、佩佳为什么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③、课文还有一处描写佩佳羞愧难过的心情,请用线勾画出来。从“低下头”这个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④、妈妈是怎样帮助佩佳认识自己的错误的?读课文6~10段。通过妈妈带他到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象,了解人们在这一天的工作成绩。
⑤、读这部分课文,读出妈妈语重心长帮助孩子的语气。
⑥、齐读最后一段。“他想了想”,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⑦、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试着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四、拓展升华
1、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2、你有像佩佳这样的“失去的一天”吗?
3、师生交流珍惜时间的名言。
4、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从小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板书设计:
失去的一天
睡、坐、吃、嬉戏——游手好闲
正在阅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精选(5篇)08-12
中国梦,梦之彩作文800字01-21
盘点瑞士六所名列前茅的顶尖大学05-05
2023年吉林省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公告[6月3日至14日举行考试附考试地点]05-19
2018年四川眉山中考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06-13
假期学骑车作文500字11-25
我与舞蹈的情感故事作文800字12-19
必须由准爸爸进行的3种胎教02-22
2021年下半年江西宜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查询入口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