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原文和翻译:《孟子》:离娄上阅读

时间:2024-07-06 10:15: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孟子曰:"离娄之明①,公输子之巧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③,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


  ……


  1、尊重规矩


  孟子说凡事都要依照规矩,实行仁政也是如此。不单单要有仁义的理念,还要遵循先王留下的典章制度来管理国家。


  孟子此处和孔子一直把千代圣王(成汤、文王、武王)的制度当作万能的治国之方,此时,生产关系已然不同,贵族阶级趋向消亡而且分封制也是朝不保夕,在此环境条件下,所谓的“先代圣王之道”到底是否有效也只是未知之数。


  况且,一味地尊古,而不别出心裁,另出机杼,找出一条真正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方式未免有些顽固,倘若真的复古,那么,后人又有何建树可言。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2、天下得失,仁与不仁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得天下是因为仁政,失去天下是因为不仁,所以国家兴亡的道理都是这样。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反求诸己


  孟子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那就检讨自己是否够仁爱;管理别人,却管不好,检讨自己是否够明智;对别人有礼,别人不回应,那就反过来检讨自己是否够恭敬。凡是有行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4、作孽自侮,罪责难逃


  孟子说到不仁的人不要和他讨论问题,他们面临危险而不自知,大祸临头还以为能得利,能把导致亡国败家的事情当做快乐来做。不仁否认人如果明白道理,怎么还能导致亡国败家呢?


  一个人必定是先有招致侮辱的行为,人家才来侮辱他;一个家必然是先有招致毁败的因素,人家才来毁败它,一个国必然也是先有招致讨伐的原因,别人才来讨伐它。


  这就是说,自己造的罪孽,陶冶逃不掉。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5、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说,暴君桀纣失去天下,就是因为失去了民心。所以要得天下,只要得天下民心即可,得民心是有方法的,平民百姓喜欢的,就尽量给予;他们讨厌的,就尽量远离,这样民心尽归。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于尔也。


  6、自暴自弃,呜呼哀哉


  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谈论;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出话来破坏礼义,这便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以为不能安居于仁,这便叫做自己抛弃自己,这种人真是可怜。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7、诚身有道


  孟子说到,处于下级地位而不能得到上级信任的是无法治理好百姓的。想得到上级的信任,要先得到朋友的信任。怎样得到朋友的信任呢?要诚心实意,孝敬双亲。


  居下位而不获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8、善恶存乎于双目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就去观察他的眼睛,眼睛里面掩饰不了他的内心的*或正直。


  心中正直,眼睛就清明;心中不正,眼睛就浑浊。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9、恭俭有行


  孟子说,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那些侮辱、掠夺别人的诸侯们,为空别人不顺从他,怎么可能做得到恭俭。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10、救天下以道


  有人问孟子,男女有别,所以不能有亲手接触的行为,对否?


  孟子说,是的。但是孟子同时说道,这种礼节应该懂得变通,比如嫂嫂掉进水里,不去救他就是禽兽的行为,可是天下如今都处在一片混乱之中,拯救天下不能靠自己,而只能靠圣人之道。


  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天下溺,援之以道。


  11、毁誉参半


  孟子曾说过,有料想不到的赞誉,也有求全责备的非议。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2、好为人师


  孟子说,仁德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嗯,那个,老孟你自己不也是如此吗?大写的尴尬!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3、无后为大不孝


  孟子说过,不孝顺的事情有三种,其中没有子孙后代是最严重的。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了,就是因为担心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他没有禀告也同禀告过了一样。


  嗯,孟子真能诡辩啊,首先,是否有后是一个自然人的权利而非义务,与道德强行挂钩本就是扯淡。再者,舜的确没有禀告父母,就因为他以为无后为大,所以就等同禀告过了,这都是什么脑残逻辑。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14、礼乐之于仁义


  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双亲;义的实质,就是服从兄长;智的实质理解此二者的道理;礼的实质就是对这二者加以调节和修饰;乐的实质在于高兴地做到这二者,于是快乐就会产生。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手舞足蹈)


《孟子》:离娄上阅读.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CQo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