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_高二地理教学设计【共三课】

副标题:高二地理教学设计【共三课】

时间:2024-02-10 08:4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件# 导语】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始终是高中生普遍认为较难的一门学科,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某些地理现象联系到物理化学及空间立体几何等知识,使他们难以理解,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下面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考点搜索】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教材分析】
在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等三大自然区域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本课介绍其内部的自然地区在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分析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帮助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差异的显著性。
◆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图1.3 “东部季风区的四个自然地区”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由于所跨纬度比较大,气温差异最为明显,在北方从东到西由于距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也比较明显。其中热量条件的差异是造成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东部季风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又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南方地区又分为华中区、华南区。
【学习策略】
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方法,识记三大自然区内部的空间位置、相互界线,理解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核心特征。运用空白地图,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理解三大自然区中各自然地区的区域差异。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考点搜索】
理解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一个开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国土整治的概念、意义、我国进行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国土整治的重点工程、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我国实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原则,为以后各单元讨论典型地区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1、图2.2 “中国防护林体系规划示意图”
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图中深绿色区域为“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浅绿色区域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紫色区域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其中“三北” 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世界的生态工程。
【学习策略】
应用系统地理知识,结合国土整治实例,说明区域资源的优势和治理的限制性因素。
【教学内容】
一、前言
1.国土的概念
国土(国土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资源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狭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矿产、海洋和气候资源等)。
2.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国土资源是立国之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我国国土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
(1)分布特点:地区分布不平衡。
(2)开发现状:①开发利用具有多样性;②开发程度和利用率比较低;③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4.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考点搜索】
中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主要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1、图1.9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图”
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地理分布,学习时要结合中国政区图及其区位特征加以记忆。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带包括了沿海所有的省、市、区,西部和中部的分界在南段基本上呈南北向,北段是内蒙古的西界。
2、图1.10 “三个经济地带GDP的增长图”
该图反映的是各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图下的问题来理解这种变化。三个地带的GDP都在增长,但东部地带增长最快,西部地带增长最慢;1980—1999年,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拉大,说明了各个地带发展速度不一致。
【学习策略】
通过阅读、使用专题地图,比较、归纳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和导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表1-8:
经济地带
项目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范围
(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个(暂未包括港、澳、台) 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9个 川(蜀)、渝、贵(黔)、云(滇)、藏、陕、(秦)、甘(陇)、宁、青、新等10个
面积比重(%) 16(小) 27(中) 57(大)
人口比重(%) 41.1(大) 35.7(中) 23.2(小)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共三课】.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E6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