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长征的婴儿]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范文

副标题: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范文

时间:2024-09-05 11:03: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案# 导语】这是一篇采访稿,采访的对象是贺龙元帅的女儿女将军贺捷生。文中贺捷生回忆了长征过程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四件事,反映了长征途中艰难困苦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信念。©文档大全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2、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

  重点难点:

  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来源:学科网ZXXK]

  1、知道长征吗?(简介长征)[来源:学科网]

  2、今天,我们学习《“走”完长征的婴儿》,质疑。

  二、学习课文

  1、初步读课文,你有不理解的词语要提出吗?

  词语:疑惑(心里不明白,困惑) 报捷(报告胜利的消息)

  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气息) 风雪交加(风和雪一齐袭来)

  2、了解课文第一小节中“我”、“她”、“贺捷生”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理解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

  作者采访贺龙的女儿贺捷生,是贺捷生奶奶向“我”叙述了“走”完长征的婴儿这件事。

  4、再读课文2-6小节。想一想

  我是怎样的情况下,“走” 完长征的路?遇到了那些事?

  (1) 1935年11月19日,刚刚诞生18天贺捷生被母亲背在身上,随红军开始长征。

  (2) 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妈妈用衣服捂住贺捷生的头,她险些丢了小命。

  (3) 一次突围后,父亲发现裹在怀里的贺捷生丢了,幸亏被老乡捡到了,她才回到了父母身边。

  (4) 过草地是,贺捷生奄奄一息,大人们为她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单她生命

  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

  5、想一想,贺捷生奶奶“走”长征遇到了那些困难,再读课文 (用叙事的方式讲述贺捷生奶奶“走”长征之路。)

  6、课文最后小节讲什么?

  三、你读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感想?

  (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

  四、将一讲,你知道的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小组之间交流、推荐代表说故事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什么是长征? 这里的“婴儿”指谁? 婴儿怎么能“走”?

  说明: 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途径。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学生质 疑能力,又直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进入课文学习。

  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①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二节中找到相关 的内容,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②交流,出示:1935年11月19日 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陕北 # 学习“剿”,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理解“围剿”。 # 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③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说明: 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陌生。如何来了解长征呢?课文中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找,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了解了长征,又训练了语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当时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 理解“襁褓”。

  4、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那么她是怎么“走”完长征路的呢?我们来读读她说的话。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方法。

  1、指名分节读第2—6节,读准:一步不落、着落、衣衫褴褛。

  2、说说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是自述。

  (2)第2-6节每一节都有前引号,第6节后有后引号,这是引用主人公的话来写。

  说明: 这是一篇采访稿,因此写作方法与平时学习的课文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文中了解不 一样的写作方法,知道因为主人公讲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用第一人称来写显得亲切、真实、动人。

  三、深入学习,概括长征途中的事件 。

  1、默读第2—6节,思考:贺捷生讲述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

  2、学习第2、3节,指导概括。

  (1)自由轻声读这两小节,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

  (2)交流。 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我”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因为主要是讲“我”的事,所以引导学生用被字句来讲。“我”指贺捷生,要加引号, 概括时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说明: 学生刚开始学习概括,教师要从方法上进行指导,循序渐进,让学生一步一步学会归纳。 在学习过程中,以鼓励为主,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只要基本内容包括即可。

  3、学习第4节,组内概括。

  (1)读第4节,根据提示,小组内概括第二件事。 过封锁线时 。

  (2)交流。

  (3)比较: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过封锁线时,“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哪一句话意思概括更清楚?为什么?

  (指导学生概括时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 和结果。)

  说明: 通过比较,再一次从归纳的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

  4、读第5、6节,根据提示,选择其中一件事概括。 突围时, 。 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
  (1)突围时,“我”被父亲颠落在路边,幸亏被老乡捡到,才回到父母的怀抱。 比较“丢”和“颠落”。

  (结合“一路冲杀”体会用“颠落”一词的准确性。)

  (2)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大人为“我”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 联系上下文理解“奄奄一息”。

  说明: 词语训练的一个特点是不脱离语言环境。在概括事件的过程中进行词语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正确地领悟其中的含义,更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6、现在你就是贺捷生,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把四件事连起来说一说。

  四、再读课文,理解最后一节。

  1、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

  (1)引读第3节。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正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2)看录像,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

  师: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取得了胜利。

  2、说说长征精神是怎样的精神。 学生交流。

  师小结: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板书: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说明: 通过朗读和观看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感受长征精神,体会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3、读最后一节,说说“走”的含义。 长征时的贺捷生只是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一直激励着贺捷生。

  五、拓展练习

  贺捷生奶奶的“长征”经历,充满了传奇,更充满了艰辛,选你印象最深的内容说给你的伙伴或家人听,注意人称的变化。

篇三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2、读准课文,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最后一节,理解“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的意思。

  教学准备:

  收集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5年11月,红军为了保存实力,为了北上抗日,开始了耳万五千里长征。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课题中的婴儿指谁?“走”为何加引号?从哪里看出来?

  2、正确的读通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齐读最后一节,并质疑。(为什么这段经历会成为贺捷生奶奶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贺捷生奶奶在长征过程中遇到了多少困难?发生了什么事?带着问题自由读2——6节。遇到的困难用曲线划出。

  2、交流:2——3节

  遇到的困难:“把刚刚出生18天的我放进箩筐,背在身上,随部队出发。”、“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又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

  事件: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贺捷生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练习说话: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遇到的困难无法想象……(设计说明:说话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第4节:遇到的困难:“妈妈怕我的哭声会暴露部队,便用衣服紧紧捂住我的头。”、“我的脸都憋紫了,险些丢了小命。”

  事件: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目标,妈妈用衣服紧捂贺捷生的头,她险些丢了命。

  第5节:遇到的困难:“父亲把我裹在怀里,骑在马上,一路冲杀。”、“老乡捡到了被颠落在路边的我”。

  事件:一次突围后,父亲发现怀中的贺捷生丢了,幸亏老乡捡到,她才又回到父母怀中。

  第6节:遇到的困难:“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也没有了,眼看就要断气”、“我根本没有自己的衣服。”、“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块白布”、“红军长途跋涉,也都衣衫褴褛”。

  事件:过草地时,贺捷生奄奄一息,大人为她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她的生命力奇强,终于走出了草地。

  3、小结:贺捷生的父母为了革命的胜利,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而他们未满周岁的女儿竟然是这样被她的父母抱着,走完长征路的。你能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吗?交流。

  四、拓展练习:从网上或到图书馆寻找有关长征的书籍,讲一个有关长征途中的故事。(设计说明:增长学生阅读量,扩大知识面。)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范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FAs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