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

时间:2023-02-05 01:1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 导语】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文档大全网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1.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


  【壬戌】

  干支纪年法。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

  【既望】

  古代称农历每月的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既,过了。

  【苏子】

  作者自称。

  【泛舟】

  乘船。

  【举杯属客】

  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

  属,通“嘱”,劝人饮酒。

  【明月之诗】

  指《诗经·陈风·月出》。

  【少焉】

  时间词,不多一会儿。

  【斗牛】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白露】

  白茫茫的水气。

  【纵】

  任。

  【一苇】

  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

  【如】

  往。

  【凌】

  超过。

  【万顷】

  形容江面广阔。

  【茫然】

  旷远的样子。

  【冯】

  通“凭”,乘。

  【御】

  驾。

  【遗】

  离开。

  【羽化】

  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扣舷】

  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舷,船的两边。

  【棹】

  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空明】

  指月光下的清波。

  【溯】

  逆流而上。

  【流光】

  江面浮动的月光。

  【渺渺】

  悠远的样子。

  【余怀】

  我的心。

  【美人】

  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洞箫】

  管乐器的一种。

  【倚歌】

  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倚,循,依。

  【和】

  同声相应。

  和,唱和。

  【绝】

  断,断绝。

  【幽壑】

  深谷。

  【泣】

  使动用法,上句中“舞”也是使动用法。使……啜泣。

  【嫠妇】

  寡妇。嫠,寡妇。

  【愀然】

  形容神色改变的样子。

2.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

  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兵:短兵相接(兵器)、兵强马壮(士兵,军队)、兵贵神速(用兵策略)。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于: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以: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以讹传讹(拿,把)。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3.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一、关于课文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二、结构层次

  课文按故事情节分为四段。

  第1段,秦、晋围郑。

  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秦、晋两个强国的围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晋军函陵,秦军南”,既然两国的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函陵”“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占领,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2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郑国君臣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如果说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那么担此重任的就是千里马了。所以,烛之武还未出场,已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是中国士人对虚掷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感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情真意切。但是,郑伯并没有止于自责,而是欲扬先抑,接着指明,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你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郑伯可谓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去见秦伯。

  第3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重。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这时,郑国的命运将取决于烛之武此行的成功与否。一般说来,敌我谈判,双方都有戒备,只有尽快消除对方的戒心,才有可能使对方坐到谈判桌前。烛之武能否成功,就看他说什么和怎样说了。这段说辞只有一百多字,却包含以下四层意思。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说明秦、晋围郑,郑国必亡。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的,这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如果说上一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很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当然,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这样一分析,攻郑与友郑的利弊轻重,自然就摆在了秦伯面前。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XX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从历史说到现实,烛之武又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这样一发挥,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

  第4段,晋师撤离郑国。

  原来曾是晋国盟军的秦国,现在却成了郑国的盟友,风云突变。这时的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至此,说秦伯而退晋师,一箭双雕,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全都如愿了。

  三、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说服力,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才能。

  四、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4.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


  正确使用实词

  一、考点总结

  1.对词义的准确理解

  2.对语境的确切领会

  二、复习注意

  1.要重视积累,强化训练。

  2.认读近义词,学会辨析。

  3.根据语境,仔细辨别。

  坚持做到“三审视”:

  (1)审视句意对句中词语要求的义项是什么,两者是否一致。

  (2)审视词语的感情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否相融,能否变通。

  (3)审视词语使用的适用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达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三、考查重点

  1.能根据语境辨析多义词的音义。

  2.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3.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

  四、方法总结

  1.要恰切地了解词语的含意。

  2.要了解词语的使用范围

5.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

  1、本文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这篇散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首先奠定了情绪低落的基调。为了排遣“不宁静”,作者踏上了荷塘小路,往日“这路上阴森森的”,而“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内心独白,作者心灵得到净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了。到了荷塘,暂得自由,陶醉于月下荷塘朦胧的美景中,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与此同时又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忧愁之意偶现。在这忧愁之后,又思接千载地想到了古代采莲的欢乐场景,喜悦之情又接踵而来,作者在想象中再得宽余。忽又回到现实,“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们到底惦着江南了。”忧愁之情又生。可见,全文中忧愁和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遣忧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总体来说其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是作者忧愁与喜悦相混的审美情怀,表达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XX。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就叫做“寓情于景”或“缘情写景”,感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但如果作者把感情借助外物抒发出来,那他的感情就融进了具体的景物中,使抽象的感情具有可感的形象性特征,这就是“借景抒情”。《荷塘月色》的高超之处在于:作者在精雕细刻的写景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描写含蓄委婉地显示了个人情感的变化起伏,景写得美,情抒得真,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3、《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他散文中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让人感到新奇,不禁惊叹!

  在口语基础上刻意出新,毫无雕饰之感。在遣词用字上更有如神之笔,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与“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两点”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Gr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