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阅读兴趣,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副标题: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时间:2022-03-30 21:51:3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 导语】让中小学生多读名著非常重要,这不只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现在的学生读书很少,好多人除了教材教辅类书,基本上不读书,主要原因就在于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未能真正进入教学的视野。我们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读书。因此,语文课要把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与习惯当作头等大事。我在这里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并非别出心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简称“课标”)就已经在强调了,其中有一句话最精辟,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读书、读名著呢?以下内容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

  1.备课要有引导学生读书的自觉

  教师备课的时候,往往会列出多条教学目标。其中有没有考虑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课堂哪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兴趣,或者引导他们自己找书来读?我们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在读书的引导上做得很不够,或者说缺少自觉。

  从语文教育的规律来看,读书兴趣、习惯的培养以及读书方法的掌握,远比面向考试精读精讲、反复操练的做法高明,也更加重要。我们在语文课改方面有太多的经验,太多的流派,太多的改革措施,但最重要的是先想办法去除“病灶”,改变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状况,千方百计把读书兴趣的培养放到头等位置。只要把读书兴趣培养起来,有了读书的习惯,学生自然就会找书来读。

  2.教学要有利于提升学生读书的兴趣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在大学生中做过一个关于语文教学效果的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并不喜欢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型混淆、模式僵化,扼杀了学生语文学习包括读书的兴趣。

  现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致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精读课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目的是以教材为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略读课主要是学生自己阅读,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拿来实践、尝试、体会。精读课与略读课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然而,如今教师往往混淆了两种课型,不分精读略读,全都设计成精读精讲课。每篇课文都要讲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语法修辞等,抠得很细,就如同手术解剖。这会带来很严重的弊端,学生容易因此产生厌烦情绪,自然也就失去了读书学习的兴趣。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总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改变,比如增加课堂讨论所占的比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并没有解决课型混淆的问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品位仍然难以提高。

  当然,我并非一味反对精讲。课文的分析,有时必须要细、要精、要透,这是毫无疑问的;语文教学也要有知识点、能力点,是一课一得。这些都没有问题,但这种“精”“细”要有意义,即要指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

  3.更新一些阅读的观念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对有些传统的观念、教学方法很少主动去质疑,或者不会根据条件去选择实施。这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比如“不动笔墨不看书”,一定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又不能规定学生凡是读书都必须做笔记写文章;“读写结合”当然很好,但并不等于凡是阅读都要指向写作。因为如果教师提出这样的强制要求,这些很好的方法就会变成束缚,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再如一些教师批评“好读书不求甚解”,觉得这是不认真、不踏实的学习态度,当然也有其道理。然而,我们还要看到,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应当容许其了解一个大概即可,不必读任何书都要像课堂上那样“求甚解”。因此,我们今后讲“不动笔墨不看书”,讲“读写结合”,讲“好读书求甚解”,限定在一定的语境之中。

  二、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阅读方法指导要多样、具体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学生学了那么多语文知识,做了那么多练习,难道不是为了提升阅读能力吗?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费了那么大精力,学生更加喜欢读书了吗?学会读书了吗?事实上,许多学生还是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

  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读书方法与能力的训练纳入教学安排之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阅读方法和技能的传授训练方面做得很不够。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等,都有技巧方法,需要一一学习。教学生默读,总要给出具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不动唇、不出声,又读得快。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在名著选读的导读中,就不只是介绍作家作品和内容及写作手法,而把重点放在介绍阅读方法上。比如读小说可以采取跳读、猜读的方法,快速把握作品的梗概。

  2.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

  对学生来说,名著阅读很重要,但不能都是精读,很多时候,应当是“连滚带爬”地读。所谓“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教师如果能指导一下,甚至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就会事半功倍。这可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办法之一。

  回忆一下我小时候读书,很多情况下都是“连滚带爬”,老师不怎么管。记得我小学四五年级读《西游记》,很多字都不认识,按照现在老师的要求,不认识的字就要查字典,可是如果每隔几行就查字典,大概读不了多少就读不下去,兴味索然了。我那时就是跳着读,猜着读,大致能懂就一气呵成地读下去。看到写风景的跳过去,看到诗词也不去管,遇到写妖怪的就多看两眼,这样很快读完了一整本,整个人也有了读书的信心。后来又读《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包龙图》等,随着阅读面越来越宽泛,读书的兴趣也有了。

  3.把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

  现在很多教师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放弃了。这种状况很严重,我把它称之为“半截子的阅读教学”。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所说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实践”,并不限于课内教学(前面说过精读课与略读课的功能区分,也包含重视语文实践的意思),也包括课外阅读。

  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课堂内外的阅读相互交叉、渗透、整合,连成一体。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一节专门说到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里所说的“大量”,主要就是课外阅读,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反复做题,也不限于课堂教学。

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IBM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