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一轮模拟试题及答案

副标题: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一轮模拟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3-12-24 15:11: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梭罗去瓦尔登湖,独自一人在那儿,________地生活着。他像修剪门前的杂草灌木一样,决然删除日常的________,因为他认为,我们的生活几乎已被文明的浮华与琐屑________殆尽,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试验,证明人的生存所需其实很少,并企图阻拦文明人迅速滑向奢侈的________。
A安之若素 细枝末节 消费 陷阱
B从容不迫 繁文缛节 消耗 陷阱
C安之若素 繁文缛节 消费 深渊
D从容不迫 细枝末节 消耗 深渊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2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在卢梭看来,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产生源自人类贪欲的缘故;另一方面,科学技术
B瑞士就给全体国民普发奖励工资的提案进行全民公投,76.9%的国民投了反对票,这一结果引起了各国人民的思考。
C一味使用别人的话语体系解释自己,结果往往自我曲解,能否说好故事,让别人理解自己,关键在于找到适合的话语体系。
D承载着无数人童年记忆的蓝精灵再度成为热点,影片《失落的村庄》将以全新的动画形式,讲述可爱的蓝精灵与邪恶的格格巫斗智斗勇。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3
3.下列诗句中,没有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C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D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4
4.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①它蕴含着天人合一和仁义礼智信的哲学、伦理学思想
② “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使玉文化拥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③推崇刚柔相济、鲜而不垢、表里如一的美学品格
④也大大增强其延续发展的动力
⑤ “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是儒家礼教引导人们加强自我修养,把社会规划内化为个人内心尺度的具体体现
A⑤②④①③B②④①⑤③C⑤①③②④D②④⑤①③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5
5. 小夏参观某一处古代的建筑物时,抄录了其中四副对联。若依“联语内容与处所功能相应”的原则推测,则甲、乙、丙、丁对应的处所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甲】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乙】饱德饫和真福食,肴仁馔义即养生
【丙】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丁】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
A寝室/书房/厨房/戏台
B寝室/厨房/书房/戏台
C戏台/厨房/书房/寝室
D戏台/书房/厨房/寝室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137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菜园院佛殿记
曾 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①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
注:①捃摭:采取,采集。
6.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菜园有籍于尚书 籍:户籍
B而即其处立寝庐 即:靠近
C期月而用以足 期:整、满(年、月)
D则未尝有勤行之意 则:表转折,却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草木满地,牛羊践踏,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
B菜园院佛殿主要是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是菜园院耗资最多的建筑。
C佛法之所以被天下人推重,就在于他们善于注重细节,愿意接受一切赞助。
D作者写这篇记,不单表彰了佛家的才智,也反思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根源。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4分)
答: ▲
(2)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4分)
答: ▲
9.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答: ▲
分值: 1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和答郭监簿咏雪
黄庭坚
细学梅花落晚风,忽翻柳絮下春空。
家贫无酒愿邻富,官冷有田知岁丰。
夜听枕边飘屋瓦,梦成江上打船篷。
觉来幽鸟语声乐,疑在白鸥寒苇中。
10.简要分析首联是怎样“咏雪”的。(4分)
答: ▲
11.结合诗句说说颔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3分)
答: ▲
12.有人认为诗中“疑”字用得佳妙,请结合最后两联简要分析。
答: ▲
分值: 11分 查看题目解析 >
8
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清 粥
王岫榕
⑴清粥是最家常的饭食,自然也不需要高贵的香米,普通的新鲜白米即可,洗过,泡过。傍晚,几朵夕阳的余晖打在灶台上,开始煮一锅清粥,只米和水,还有一颗悠闲的心,简单明了。
⑵煮粥过程很悠长,却并不枯燥。眼见着米和水,陷入纠缠,米会一下子感知到水的温暖,开始会觉得有点不适应,躲躲闪闪的。随着水一点点的沸腾翻滚,不停示好,米粒终于欢快起来,在水一波一浪的推动下,咕嘟咕嘟地跳着舞,随着热气徐徐上升,开出乳白的花朵。厨房里就会弥漫起淡淡的甜香,热乎乎的。这是米在慢慢地释放着自己,也是水,在慢慢的融入米的世界。这时候,就要把火关到最小,小到可以让锅保持着咕嘟的状态,又不会让刚氤氲出来的热气散掉。
⑶之后,米和水的生命进入另一状态,行动开始迟缓,安静,当米与水之间没有一丝的缝隙,稠且润泽,咕嘟声均匀如尘世的喧嚣,香气,便徐徐的氤氲,是人间烟火的香气,也是幸福的香气。
⑷煮粥的时候,心是静的,手却很少闲着,随便拿一本闲书,看两页,照顾一下粥,再返回来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随便从哪里看起,只是一种消磨,洗衣机里转动着衣服;或者摘一篮子青菜,是晚上的小菜,菜叶子油绿油绿的,用清水泡进红色的小框子里。为了配菜,再切了一盘雪白的豆腐,此时,孩子回来了,奔跑着去开了门,顺手将垃圾搁门口……忙乱,却有序,琐碎也掺和着静好。
⑸朋友老是觉得我为一锅粥浪费了太多时间,她煮粥和许多人一样,放点米进去,加上水,调好电饭锅的火候,盖上盖子就可以了。吃饭的时候盛在碗里,有稀薄的米汤浮在上面,而米粒,却仿佛是受了什么委屈似的,悄悄地沉到了碗的最底下。事实上,米真的是委屈的啊!在这样的不受关注与注视下熬成的粥,只不过是添肚子的食物而已,米粒根本不肯释放香气。
⑹米也会分享主人的好心情,然后变成自己的好味道来报答你。
⑺粥快熬好的时候,锅里的米,早就变的懒懒的,躺在水的怀抱,惬意舒心的样子。而水,早就化成袅袅蒸汽,缭绕四散,也有调皮的,钻到了米的身体里躲起来了。锅还是那只锅,可是,锅里的水和米,却不想隐入,水中有米,米中也有水,再也分不开了,如生命和经历,总会有抗争和激烈,慢慢变进入一种状态——互相依存,又并不干扰。
⑻我是极爱喝粥的人,白瓷碗,小咸菜,或者一只腌出油的鸭蛋,是清粥的绝配。喝一口,黏稠润泽,牙还没有感知到,就滑到了身体里,唇齿留香,紧接着,是身体里的温暖与熨帖,心,一下子就松弛下来,世事都远了,只愿此刻,专心感知粥的美味,体味生活的眷顾,感知安静的,有粥可食的人生。
⑼青春飞扬的年纪,处处都是好风景,很难将自己关在厨房里为自己,为家人煮一锅真正的清粥。便常常用稀饭代替,哄骗的,终究是自己的身体和心。
⑽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有心思慢慢熬一锅清粥,好像没有着急要做的事,吃了亏,煮粥的过程便慢慢平复了心境。躲在厨房里,少了一些灯红酒绿,却多了许多闲适,心和味蕾都更敏感,对幸福有了更清醒的感知。房子车子票子,盈余就好,不求太多。身体的熨帖和糯滑的口感,成了第一需求。
⑾清粥为伴,滋润身心,给予生命营养,便不惧流年。
⑿愿为自己慢慢煮一锅白米清粥的人,也在生活的大命题中将自己慢慢的熬煮着,不激烈,不偏执,不放弃,一点点让灵魂散发出香气。
(摘自《文苑经典美文》2014.8)
14.文章详细描写了煮粥这个富有情趣的过程,请简单概括这个过程。(6分)
答: ▲
15.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⑸段划横线语句的作用。(4分)
答: ▲
16.请修辞角度赏析第⑿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 ▲
17.请结合文本探究“煮一锅清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6分)
答: ▲
分值: 2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9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喧嚣文化该退场了
刘心武
(1)近年来,外国人得出的中国游客“总是喧嚣”的直观印象,虽不免以偏概全,但这仍引发思索——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中国人真是富起来了,许多中国游客的首选地是欧洲,而且往往都把法国巴黎作为第一站。从巴黎方面传来消息,中国游客太喧嚣,说话声音特别大,像卢浮宫的画廊,中国游客一到,回音轰响,多半是表达惊奇、兴奋与快乐,但其他游客总不免对中国人侧目,管理人员则对此无可奈何。
(2)根据笔者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国人(不是所有,但为数不少)嗓门大,在公众空间里也毫不收敛自己的嗓门,形成大声喧哗的效果,是在起码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就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而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前二十几年,这种文化更加普及,表现出来也就更加强烈,目前通过中国旅游团在外部文化对比下凸显出来的这一喧嚣文化,只不过是其余绪罢了。
(3)在上个世纪前半叶,这种喧嚣文化是伴随着进步的社会革命而生成的,有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在*三座大山的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里,中国民众的喧嚣呐喊体现出了醒狮的气派,而这醒狮不是单个的人,是一个集体,是革命的阶级。在那样的一种历史进程里,个人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个人总是必须汇聚到集体中,发出共同的呐喊,才算获得了一种正面价值。
(4)在上世纪中后期,不仅阶级斗争是众声喧嚣,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大体是处于那样的一种“声境”。比如1958年“大跃进”时的民谣,后来被郭沫若和周扬编选为一本《红旗歌谣》,其中绝大多数都必须吼出而不是吟出。
(5)到“文化*”时候,中国人的喧嚣文化达到了本民族历史以来的最巅峰。那时候屋顶、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每天会连续很久地播出声色俱厉的话语。当然,有时候也会播放“特大喜讯”。
(6)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现在常有人用“众声喧哗”来形容时下的社会话语情势,但那是用来表达对文化现象已趋多元的一个形容。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上面所述的那些喧嚣话语即使还有,也非主流,文学艺术方面的个性化程度已经相当的高,“我是自己”的“独立生命个体意识”在年轻一代里已经相当普及。但是,残存的喧嚣积习仍在,又增添了商业社会无情(至少是薄情)的竞争中的新喧嚣,这新喧嚣是欲求快速暴富、一夜成名的浮躁嘶喊,也是欲望不能满足甚至还遭致失败沉沦的焦虑嚎叫,浸润到社会上各类人群,则会表现在各个方面。
(7)在刚开始不久的欧洲游中惊动了西方人的游客喧嚣,其实是“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嫁接出的怪胎,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成分,一种是不懂得尊重他人也忽视了自尊,表现出“群嬉中的习惯性放纵”;一种则是“新富国民”的“炫富”心理,认为无论到了世界上什么地方,“老子有钱就可以随随便便”。
18.如何理解“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的不同内涵?请概述。(6分)
答: ▲
19.请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答: ▲
20.纵观全文,作者对各个阶段的喧嚣文化的态度是什么? (6分)
答: ▲
分值: 1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派:信仰就像一座房屋,可以有很多楼层,很多房间。
作家:那有怀疑的房间吗?
派:当然,怀疑在每一层都占了几间。
以上对话是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作家和派的一段关于“信仰与怀疑”的探讨。
21.对此,你有何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分值: 7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填空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8分,共8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1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此中有真意, ▲ 。 (陶渊明《饮酒》)
(2)俄顷风定云墨色, ▲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 ,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4) ▲ ,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 (李煜《相见欢》)
(6)浮光跃金, ▲ 。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8) ▲ ,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11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欲辨已忘言(2)秋天漠漠向昏黑(3)转轴拨弦三两声(4)舞幽壑之 潜蛟(5)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6)静影沉璧(7)后生可畏(8)看似寻常最奇崛
解析

准确理解语境意思
考查方向

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解题思路

熟记考纲中必背篇目并理解语句意思。
易错点

易写错的字:辨、轴、壑、璧、蛟

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一轮模拟试题及答案.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IZ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