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文档大全网小编整理了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桃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能正确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和含义。
教具准备:CAI、小圆片、三角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引探准备
小熊过生日,请来了许多小动物一起庆祝。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招待大家。
二、引探过程
1、小猴分桃
(1)、观察画面,猜一猜2只小猴会怎么分8个桃子?可以用小圆片代替桃子分成2堆,看看你能想到几种分法。
(2)、集体交流方法,课件显示。
(3)、总结4种分法,提问: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公平?
2、游戏:分铅笔
(1)、出示10支铅笔,要分给两个同学,而且要求他们分到的一样多,应该怎么分?
(2)、学生展示后小结:像刚才分铅笔这样,每个人分到的都同样多,我们就把这种分的方法叫做“平均分”。
(3)、出示1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结果会怎样?(隐含余数的思想。)
3、巩固练习:判断几组图形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说说你的想法。
4、小兔分胡萝卜
(1)、4只小兔分萝卜,分得不公平,吵起来了。那怎样才能使4只小兔平均分24个胡萝卜呢?
(2)、小组同学讨论讨论,用小棒代替萝卜分一分、摆一摆。
(3)、指名上台边说边摆,展示分的过程。
(4)、小组讨论交流: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需要平均分的情况?
(5)、刚才我们讨论的平均分都是有具体数量,可以一个一个分的。在生活中还有一些没法数,却也要平均分的情况。比如:3个小朋友平均分一瓶可乐,那又要怎么分呢?(试一试)。
三、引探实践
1、分松果
(1)、出示26个松果图,如果每只松鼠分3个,猜一猜,来了几只松鼠?
(2)、拿出学具纸,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找出正确答案。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业。
(4)、大家用各自不同的方法表示,但都是将它们5个分一份,一共可以分成5份,也就说明来了5只小松鼠。不过最后还有1个剩下的,也就是多余的。
2、小动物分组
(1)、回忆一下,小熊都邀请了哪些伙伴来过生日?
(2)、12只小动物分组做游戏,每组的数量要一样多,也就是要平均分,可以怎么分?独立思考。
(3)、小组内交流。可以用12个三角形代替小动物摆一摆、分一分。
(4)、集体交流,课件出示。
四、引探小结。
五、教学反思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册,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这一内容是学生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同时使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能正确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并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学习内容,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学习。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以引探教学法为主,结合多种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趣味导入,而且一直以小熊过生日、请客这一条线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轴,使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性和节奏感,同时,学生的积极性高,又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创设了有利条件。
在探究新知部分,首先安排的是小猴分桃。在这里,我激励学生先猜一猜两只小猴可能会怎么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意识,再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我在倾听孩子们想法的同时,又抓住了恰当的机会进行情感教育。然后再通过说一说“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同样多”、“一样多”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分铅笔的游戏,将10支铅笔分给2个人,要求每个人分到的同样多,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同样多”的思想,从而引出平均分的含义。当然,“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得比较多,所以我并没有用固定的语言进行表述,而是用同样多、一样多等词语来代替。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将1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使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思想,将数学知识纵向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含义,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哪组图形的分法是平均分,哪组不是,并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能让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得到肯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更强烈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特别是对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爱学,有兴趣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才会更有主动性。
之后,我设计的是小兔分萝卜,用小兔的争吵声来吸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部分比前面稍加难度,分的份数增加到了4份。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边交流边摆学具,并指名上台演示自己的方法,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有利于形象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值得说明的是在组织学生“平均分”时,我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思考,实践,这样,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进一步将活动延伸,引导学生回想在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的现象,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在这个时候,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认识没有具体数量的平均分的方法,比如几个人分1瓶饮料、分豆子、分米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整个引探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在童话故事里“动中学、学中乐”的过程,既发挥了引与探的作用,又体现了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部分,引探实践。在这里,我安排了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孕伏题,也就是为今后学习做准备的题,通过“分松果”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另一种等分的现象:“已知有26果,每只小松鼠分到的都是5个,猜一猜,来了几只小松鼠?”学生将图画纸上的26果,借助于“圈一圈”、“划一划”等方法,将外部程序内化为智力活动,初步建立了平均分第二种分法的表象。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余数的思想。二是开放题,也就是具有一定思考性、方法答案有开放的题。“将整堂课出现的12只小动物分组做游戏,要求每组数量同样多,可以怎么分?”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分、摆学具来寻找答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局限在一点上,而是放开了去,形成了本堂课的又一个讨论表现的高潮。
最后,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做了一个自我评价,师生一起融入到小动物的游戏场景中,愉快地结束了课堂教学。
《分苹果》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
2、出示只题图: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3、揭示课题。
二、感受新知
1、 动手操作 现在老师想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可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老师呢?
2、学生汇报分的情况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电脑上拖动苹果演示学生的分法。
3、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
4、 根据这种分法,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1和9 1+9=10 9+1=10 10-9=1 10-1=9
2和8 2+8=10 8+2=10 10-2=8 10-8=2
……
4、对数游戏
老师出示一张数学卡片,你伸出的手指数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10。如我出2,我出8,2和8组成10。
三、巩固练习
(1) 连线
(2) 摘苹果
(3) 猜电话号码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分糖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实际上,从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把30名学生分成6组,分别是两个4人组,两个5人组和两个6人组。)活动一:介绍每组人数。(通过了解各小组的人数情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请小朋友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人数,要求是:不能直接说出人数,但可以出一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们小组的人数。
根据每组小朋友介绍的情况,大家思考:今天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如果平均分组,每一组有多少人?
活动二:分20块糖果。
1.提出问题。
展示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动手分一分。
请小朋友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每次分几块?几次分完?然后,动手分一分。
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展示表格)横着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结果。
(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
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更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乘法口诀的简便性。)
小朋友都分完后集体交流。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对每一种分法,都要引导学生边分边估:每次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多少?几次分完?
发现一次就能分完20块糖果的,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
活动三:分100块糖果。(大数目的平均分)
1.提出问题。
“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的问题解决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还会分吗?
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估计它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
2.分组分一分。
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块糖果,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第一次分几块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因此小组首先要商量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再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最后再动手分,在表格中认真记录分的过程。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么分……)
3.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在各组汇报时,要关注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
(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够分的情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6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个10就是60,还剩40根。
(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的。
对于6人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导思考:剩下的4根为什么不继续分。
4.小组讨论。(给学生再次机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
让你们重新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本组的每一位同学,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活动四:制定乘车方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乘车的意见。)
有3种车:限乘4人,限乘6人,限乘11人,50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样乘车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1.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体会人数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
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在解决分10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在分10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
〖案例点评〗
教师结合教材与当时的讲课情况,开展了介绍小组人数和两次“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在分糖果的活动中,教师在尊重学生分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法的多样性,体会分大数量物品时哪一种分法比较合适。另外,在这节课中,每次分糖果前,教师都让学生先估计有多少块糖果,再开始分,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只是课堂有些超时,教师是否应该根据当时课堂的活动情况,及时地调整和取舍教学环节。最后一个活动“租车方案” 可作为备用活动,有时间则进行,没时间则舍弃,这样的课堂才更自然、鲜活。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doc正在阅读: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02-10
2020年北京房山中级会计职称准考证打印时间:8月27日至9月6日01-14
中学生描写冬天的作文600字:我爱冬天05-30
语文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孟母断织劝学(剧本)》原文及教案02-07
三年级短篇自编童话故事【三篇】02-12
母亲节的英文感动祝福语10-07
2019新疆塔城地区事业单位招聘报名1月12日截止09-20
2017北京造价师报名时间预计为7月中旬09-17
趣味大班亲子游戏样例大全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