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中庸创作背景

时间:2022-07-05 10:05: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中庸既是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又体现了做人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人们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国学经典中庸创作背景。欢迎阅读参考!



1.国学经典中庸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据说是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如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汉人虽称《中庸》是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子思也。”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2.国学经典《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1]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3.国学经典中庸名句精选

  1、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隐蔽的地方就越容易显露,越细微的事情就越容易彰显。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独知之时,更要谨慎。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这些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露出来能够做到适度而不过分,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原则。极尽“中和”之道,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

  3、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行违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能在变动不居中做得适度;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4、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羡慕本分之外的东西。目前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者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者应做的事;处于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能安然自得。

  5、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

  6、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一个人做到忠恕,那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如果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7、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平常的德行要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论要谨慎地说出。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言论要留有余地,不说过头的话。言论要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要符合自己的言论,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8、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端正自身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对上不怨恨苍天,对下不责怪他人。所以,君子安分守己,等待命运的安排,而“小人”却专做冒险的事情,想侥幸获得非分的好处。

  9、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箭没有射中靶心,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用心不正。

  10、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然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然从低处起步。

4.国学经典中庸名句精选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爱,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敢。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

  2、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智、仁、勇这三者是古今天下通行的美德。实施起来都靠一个‘诚’字。

  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之前先考虑好,就不会语言不畅;做事之前先准备好,就不会出现困窘;行动之前先有准备,就不会内心有愧;道路预先选定好,就不会走投无路。

  4、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真实无妄是天生万物的道理,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符合于中,不用思虑就有所得,从从容容就会符合中庸之道,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圣人。努力求得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善道而执着坚守的人。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地学习,审慎地询问,周密地思考,明晰地辨别,笃实地履行。

  6、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要么不学,学不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没弄懂绝不罢休;要么不思考,思考不出结果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不清楚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而不见成效绝不罢休。

  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自己就用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自己就用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必能变得聪明起来,即使是柔弱的人,也必能变得刚强起来。

  8、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天赋本性;能充分发挥其天赋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化育生命;能帮助天地化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9、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用来完善自我,道用于引导自我。诚,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端和归宿;如果没有诚,就没有了万事万物。因此,君子把真诚奉为最宝贵的东西。

  10、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君子经常自我反省,就没有内疚,也就无愧于心。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不被人看见的时候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Ohk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