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英语小学三年级上册]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案

副标题: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案

时间:2022-02-07 02:33:0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年级# 导语】教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不足,它像一道桥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人们出门很不方便。夏天,大阳晒得皮肤火辣辣的;雨天,衣服被淋得湿漉漉的。传说是我国的鲁班发明了伞。

  鲁班从小跟着爸爸学做木匠活。他很聪明,又很用心,学会了造房子,还学会了造桥。鲁班想:要能做个既能遮大阳,又能挡雨的东西,该多好啊!

  鲁班动起脑筋来。他在路边建造了一个个亭子,亭子的顶尖尖的,四周用几根柱子撑住。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大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

  鲁班给大家办了这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鲁班自己还不满意。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人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又轻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哇!可是,怎样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为了这事儿,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一天,天热极了,一个孩子把一张荷叶倒顶在小脑袋上。

  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头上顶张荷叶干什么呀?”

  小孩说:“鲁班师傅,您瞧,大阳像个大火轮,我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拿过荷叶仔细打量,上面一丝丝叶脉引起了他的注意。

  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找来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儿,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

  “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叫了起来,“这玩意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

  后来,鲁班把这玩意儿改成了可以活动的——用时把它撑开,不用时把它收拢。这就是伞。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认识并正确书写9个生字。

  2、能读懂故事,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知道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是发明创造的基础,有主动观察的习惯和创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

  2、体会“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对于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鲁班的故事。

  教师:准备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鲁班,导入新课

  1、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名建筑工匠,在课前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鲁班的故事呢?

  2、揭示课文题目:鲁班造伞的传说。

  3、从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故事。

  2、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通过抽读、抢读、做游戏等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4、教师抽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1、生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勾画:

  (1)鲁班为什么想到发明伞?

  (2)鲁班发明伞的经过是怎样的?

  2、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引导朗读感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读第2段最后一句话,并练习用“既……又……”的句式说话。

  (2)鲁班发明的亭子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的地方?抓住“可鲁班自己还不满意”“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两个句子感悟鲁班勤于动脑的品质。

  (3)出示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观察两者的相似处,抓住“仔细打量”一词感悟鲁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

  (4)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3、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一听。

  4、在四人小组内讲一讲鲁班造伞的故事,各小组再推荐讲得的同学在全班讲。

  四、拓展学习,活跃思维

  1、你们还想对人们现在使用的伞进行什么改进?你要增加或改善它哪个方面的功能?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注意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合理创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护学生的创造愿望和创造热情。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案.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QND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