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训练# 导语】道德经全文五千字,构造出了一个自然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的启示和警醒。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经典的道德经名句摘抄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的道德经名句摘抄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 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 政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 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2.经典的道德经名句摘抄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感悟】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
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感悟】此句成为历众多名士的诉求。
3、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
【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翻译讲解】: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感悟】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感悟】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感悟】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8、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感悟】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10、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翻译讲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3.经典的道德经名句摘抄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5、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6、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9、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2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7、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8、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2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3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1、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2、治大国,若烹小鲜。
33、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5、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6、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5.《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 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正在阅读:
经典的道德经名句摘抄大全06-23
云南2016上半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5月23日-5月29日09-10
2019年第五次广东期货从业资格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11月11日02-14
2020全国I卷高考作文优秀范文三篇11-12
感恩节作文700字:感恩绘画我的人生05-29
怎么申请澳洲移民入籍?04-04
2020山西省中医院招聘拟聘人员公示10-27
2022年安徽滁州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及答案(Word版)06-18
梅花作文800字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