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时间:2022-08-09 04:5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二# 导语】直到高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获取知识一方面从教师那里接受,但这种接受也应该有别于以前的被动接受,它是在经过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另一方面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能否顺利实现转变,是成绩能否突破的关键。下面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高二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欢迎阅读!

1.高二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3)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知道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教学难点: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教学方法:读、讲、练与分析相结合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叙述火车向你驶来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火车离你而去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同是汽笛发声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呢?

  多普勒效应。

  (二)新课教学

  1、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

  问题:什么叫频率?声音的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

  提示:波源的频率--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

  如果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相等,如果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不相等,这一现象就叫多普勒效应。

  2、多普勒效应的成因

  例1:波速为V=100m/s,波源的频率f=100Hz.可算得:波的周期T=0.01s,波长λ=1m。

  (1)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在时间t=1s里有100个波传到观察者所在的A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相等,音调不变。

  (2)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波源以速度V源=10m/s相对于介质运动,第一、波源向观察者运动则对观察者来说感觉到的波速为110m,他在1秒钟内接收到的完全波数为110个,所以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110Hz比波源的频率f=100Hz要高,因而音调变高。

  注意:波速实际并没有改变,但在相同的距离中却多了10个完整波,是由于波在介质中被均匀挤压,使之波长变短的缘故。第二、波源远离观察者,由同学自行分析。

  (3)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观察者以速度V人=10m/s相对于介质运动。第一、观察者向波源运动;第二、观察者远离波源,由同学自行分析。

  (4)波源与观察者同时相对于介质运动又如何呢?多普勒效应更加明显

  3、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并加以总结。

2.高二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理解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强运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实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掌握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明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楚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这节课首先通过做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并深入讨论,最后简单应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高二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教材选修3-1第一章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接触了电场、电场强度、匀强电场基本知识之后的深入探讨电场性质的复杂内容,内容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物理情境。本节内容与以往的知识内容也没有与太多的联系,具有可比性的内容便是重力势能,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中的难点。但是学生对于本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却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认识未知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建立的良好契机。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电场力做功特点;通过复习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建立电势能的概念;通过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掌握电势能和电场力做功之间的关系。

  2.学生通过复习旧知掌握新知,掌握知识的迁移方法;通过形象的类比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初步掌握建立模型构建新知识的技能。

  3.学生通过最初状态下建立的物理概念与实际的冲突,体会适应社会的重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处于高一末期,思维形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并且有着非常迫切的愿望冲破自己的思维限制。建立生活中没有且不容易建立的模型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却有着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特点,正是培养建立抽象思维的时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通过预设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冲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建构物理模型;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思维形式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件,演示重力势能和电势能之间的类比突破教学难点;通过适当采用探究、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设计,增强学习的效果。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根据本节课不容易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建立情境,用到多媒体课件,采用网上下载和改编的形式准备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探究,需要建立学习小组。

4.高二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三相交变电流是如何产生的.了解三相交变电流是三个相同的交流电组成的.

  2、了解三相交变电流的图象,知道在图象中三个交变电流在时间上依次落后1/3周期.

  3、知道产生三相交变电流的三个线圈中的电动势的值和周期都相同,但它们不是同时达到值(或为零).

  4、了解三相四线制中相线(火线)、中性线、零线、相电压、线电压等概念.

  5、知道什么是星形连接、三角形连接、零线、火线、线电压及相电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类比、迁移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学工具将物理规律建立成新模型

  3、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演绎思维能力.

  4、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三相交流电的对称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三相电流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应对它有一定的了解.但这里只对学生可能接触较多的知识做些介绍,而不涉及太多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三相交变电流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所以其基本常识应让每个学生了解.

  教法建议

  1、在介绍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时,除课本中提供的插图外,教师可以再找一些图片或模型,使学生明白,三个相同的线圈同时在同一磁场中转动,产生三相交变电流,它们依次落后1/3周期.三相交变电流就是三个相同的交变电流,它们具有相同的值、周期、频率.每一个交变电流是一个单相电.

  2、要让学生知道,三个线圈相互独立,每一个都可以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电源单独供电.由于三个线圈平面依次相差120o角.它们达到值(或零)的时间就依次相差1/3周期.用挂图配合三相电机的模型演示,效果很好.

  让三个线圈通过星形连接或三角形连接后对外供电,一方面比用三个交变电流单独供电大大节省了线路的材料,另一方面,可同时提供两种不同电压值的交变电流.教师应组织学生观察生活实际中的交变电流的连接方式,理解课本中所介绍的三相电的连接.

5.高二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基本知识

  (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

  (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

  (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

  2.思考判断

  (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

  (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

  (3)20__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

  探究交流

  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

  【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1.基本知识

  (1)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

  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考判断

  (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

  (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

  (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

  探究交流

  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标量

  1.基本知识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

  (3)运算法则

  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

  2.思考判断

  (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交流

  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

  【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UfY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