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时间:2023-03-13 22:19: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 导语】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文档大全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一


  有机物之间的类别异构关系

  1.分子组成符合CnH2n(n≥3)的类别异构体:烯烃和环烷烃;

  2.分子组成符合CnH2n-2(n≥4)的类别异构体:炔烃和二烯烃;

  3.分子组成符合CnH2n+2O(n≥3)的类别异构体:饱和一元醇和醚;

  4.分子组成符合CnH2nO(n≥3)的类别异构体:饱和一元醛和XX;

  5.分子组成符合CnH2nO2(n≥2)的类别异构体:饱和一元羧酸和酯;

  6.分子组成符合CnH2n-6O(n≥7)的类别异构体:苯酚的同系物、芳香醇及芳香。

2.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二


  实验中导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在许多化学实验中都要用到导管和漏斗,因此,它们在实验装置中的位置正确与否均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的实验中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下面拟结合实验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图,作一简要的分析和归纳。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发生反应。

  5、点燃H2、CH4等并证明有水生成时,不仅要用大而冷的烧杯,而且导管以伸入烧杯的1/3为宜。若导管伸入烧杯过多,产生的雾滴则会很快气化,结果观察不到水滴。

  6、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间。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7、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8、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9、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10、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

  11、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必须置于反应液之上,因而都选用分液漏斗。

3.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三


  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XX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XX钠结晶析出,得到XX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XX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4.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四


  仪器的装配和拆卸

  装配仪器时,首先要根据仪器装置图,选择合适的仪器和附件,然后进行仪器和附件的连接和全套仪器的总装配。操作规律为:

  1、“先后”规律

  ⑴“先下后上”:如制Cl2的发生装置组装顺序是:放铁架台→摆酒精灯→固定铁圈→放石棉网→固定圆底烧瓶。

  ⑵“先左后上”:如制Cl2:发生装置→洗气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⑶“先塞后定”:当被固定仪器上连有塞子时,应先塞好塞子,再行固定。

  ⑷“先固后液”:当反应物既有固体又有液体时,应向反应器中先加入固体,后加入液体。

  ⑸“先查后装”:先检查气密性,后装入药品和固定装置。

  ⑹“先吸后干”:先将气体通过溶液吸收非水杂质,再行干燥。

  ⑺“先组后燃”:先组装好整套装置并加入试剂,再点燃酒精灯。

  ⑻“先撤后灭”:实验完毕后,应先从水中撤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⑼“先燃后灭”:有多个酒精灯的实验,开始应先点燃制气装置中的酒精灯,后点燃其他装置中的酒精灯,如用CO还原Fe2O3,应先点燃制CO的酒精灯,后点燃燃烧CO的酒精灯,再点燃热还原装置中的酒精灯,实验完毕后,应相反。

  ⑽“先通氢、后点灯、先灭灯、后停氢”:即用H2还原CuO的操作顺序。

  2、“进出”规律

  ⑴“长进短出”:洗气瓶的安装。(或“深入浅出”)

  ⑵“短进长出”:量气瓶的安装

  ⑶“粗进细出”:球形干燥管干燥气体时的安装。

  ⑷“低进高出”:冷凝管中水流方向

  3、性质实验和制备实验中操作顺序

  ⑴做Fe丝(在O2中)、Cu丝(在Cl2中)、Mg(在CO2中)等燃烧实验时,应先在集气瓶中铺一层薄细沙或加入少量水,以防熔物炸裂瓶底。

  ⑵制备胶体:如Fe(OH)3溶胶(沸水)入水玻璃。

  ⑶苯的硝化,先加入浓XX,再加浓硫酸,冷却,滴入苯。

  ⑷配银氨溶液:向AgNO3溶液中滴入稀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后继续加氨水到沉淀刚好消失。

5.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五


  加热蒸发和浓缩盐溶液时,对最后残留物的判断应考虑盐类的水解

  (1)加热浓缩不水解的盐溶液时一般得原物质.

  (2)加热浓缩Na2CO3型的盐溶液一般得原物质.

  (3)加热浓缩FeCl3型的盐溶液.最后得到FeCl3和Fe(OH)3的混合物,灼烧得Fe2O3。

  (4)加热蒸干(NH4)2CO3或NH4HCO3型的盐溶液时,得不到固体.

  (5)加热蒸干Ca(HCO3)2型的盐溶液时,最后得相应的正盐.

  (6)加热Mg(HCO3)2、MgCO3溶液最后得到Mg(OH)2固体.

  (7)净水剂的选择:如Al3+,FeCl3等均可作净水剂,应从水解的角度解释。

  (8)的使用时应考虑水解。如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

  (9)打片可治疗胃酸过多。

  (10)液可洗涤油污。

  (11)试剂瓶不能盛放Na2SiO3,Na2CO3等试剂.

6.高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六


  氢氧化钠的性质

  1.白色固体,易潮解,溶解放热,强腐蚀性(使用中注意安全、称量时应注意哪些)

  2.强碱,具有碱的通性:跟酸中和;跟酸性氧化物反应;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沉淀;跟铵盐反应生成氨气(实验中制取氨气用消石灰)

  3.氢氧化钠跟XX氧化物(Al2O3)反应;跟XX氢氧化物[Al(OH)3]反应

  4.氢氧化钠与金属铝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

  5.腐蚀玻璃、陶瓷等硅酸盐制品,特别是熔融态的氢氧化钠强腐蚀性。(保存中注意避免在有玻璃塞、玻璃活塞的容器中时间过长;熔化氢氧化钠的容器选择等)

  6.氢氧化钠跟氯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用NaOH溶液吸收残余氯气);实验室制得的溴苯有红褐色(溶有溴单质),可用氢氧化钠除去。

  7.氢氧化钠跟苯酚(酚羟基)反应(用于苯酚与苯等有机物的分离)(醇羟基没有酸性,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8.酯的碱性水解;油脂的皂化反应(制肥皂)

  根据生成沉淀的现象作判断几例:

  ①、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氢氧化钠沉淀不消失—可能是镁盐

  ②、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白色沉淀逐渐消失—常见为铝盐

  ③、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亚铁盐

  ④、加盐酸(或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沉淀逐渐消失—偏铝酸钠

  ⑤、加盐酸,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沉淀不消失—可能是XX银或硅酸钠或苯酚钠

  ⑥、加氨水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银(或黑褐色沉淀—氧化银)继续加,沉淀消失—XX银(制银氨溶液)

  ⑦、加氢氧化钠生成红褐色沉淀—铁盐;生成蓝色沉淀—铜盐

  ⑧、石灰水中通入气体,能生成沉淀,继续通时沉淀逐渐消失,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

  ⑨、通二氧化碳能生成白色沉淀,继续通,沉淀能逐渐消失的溶液:石灰水,漂白粉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继续通二氧化碳时沉淀不消失的有硅酸钠溶液,苯酚钠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UoF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