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扬州市考点社会人员普通话水平考试|2016年普通话水平考试考点串讲第三章(1)

副标题:2016年普通话水平考试考点串讲第三章(1)

时间:2023-05-06 06:00: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 朗读

  第一节 朗读的要求

  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把“文字”这种视觉形象变为听觉形象。

  朗读是一种口头语言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

  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那么朗读就是一种再创造。

  朗读要遵循如下要求。

  一、掌握发音标准

  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要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二)注意多音字的不同读音

  多音字的区分,要着重弄清其不同的义项,根据不同的义项记住其不同的读音。如:

  舍:宿舍(shè) 舍(shě)弃

  处:处(chǔ)理 处(chù)长

  供:提供(gōng) 供(gòng)述

  (三)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由于字形相近把甲字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如:已—己 戍—戌 拨—拔 肓—盲

  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

  所谓“秀才识字读半边”,指的就是这种误读。如:弓弦 发酵 摄影 驾驭 酗酒 矩形

  (四)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称为“异读词”。

  异读词的不同读音,主要是使用场合不同而造成的,所以要着重分清其不同的使用场合。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另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场合的读音就行。如:

  血:口语读xiě;书面语读xuè

  薄:口语读báo;书面语读bó

  二、把握文章基调

  (一)理解文章内容

  就是首先要熟悉文章,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地理解内容,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文章的情调与节奏。这样,朗读时才能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1、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时代背景。

  2、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这是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

  (二)把握文体特点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要求。

  1、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

  2、叙事性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

  3、论说性文章,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

  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文章的特点,熟悉了文章的内容,才能准确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三、设计朗读方案

  在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具体方案。方案的设计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二是对文章要有整体考虑。例如文章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四、保持良好状态

  朗读过程中,必须获得并保持正确的朗读状态。正确的朗读状态有共性的一面,叫做一般状态;也有个性的一面,叫特殊状态。

  朗读状态包括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两大方面,不过,心理状态是主导方面。

  朗读状态不佳,或过分紧张,张口结舌;或过分懈怠,无精打采;或激动万分,千头万绪;或追求技巧,三心二意;或腔调固定,色彩单一,这一切都会严重影响朗读效果。因此说,朗读状态正确与否,是朗读成败的关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积极主动 信心百倍

  正确的朗读状态,首先是精神状态正确。为了准确传达朗读的内容,获得以事省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者要由衷地去感受作品内容的深刻和丰富,去预见它对听者具有的多方面教益,以及可能从中获得的美感享受。

  朗读者要引发出自己的朗读愿望,要有朗读的主动性。

  但是,朗读时往往会出现缺乏信心、不够主动的状态。其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过分紧张:众目睽睽,大庭广众之下,不好意思。

  二是过于懈怠:好像是迫不得已才朗读,心不在焉,传达不出朗读的内容,没有感情,不积极主动。这种状态,“睁眼懒看字,念字懒张嘴”,比紧张要坏得多。

  要克服朗读中紧张或懈怠的不良状态,需要从两方面注意:

  首先要克服畏难思想,树立信心,认识到朗读并不神秘,只要下功夫,人人都有可能学好。

  同时还要认识到,要真正朗读好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得下苦功夫才行。

  这样,朗读时才能够获得从容而不懈怠,积极而不急促的正确状态。

  (二)全神贯注 进入作品

  所谓全神贯注,就是在朗读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扰,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朗读中,倾注在朗读的作品中。

  所谓进入作品,就是把作品的内容和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要设身处地、身入其境,加强形象感受;要尽力引发思想情感的运动状态,紧紧抓住与听者的情感

  交流。这样就会排除各种干扰,专心于朗读。

  (三)动脑动心 有感而发

  在朗读的准备过程中,朗读者获得了对朗读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具体感觉,但这并不能保证在朗读过程中就能准确地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觉。也就是说,如果在朗读时不能把自己的深刻理解和具体感受再一次唤起,不能在形之于声时既动脑又动心,不能句句情动于衷,有感而发,那么,任何最充分的准备都有可能功败垂成。因此,动脑动心,有感而发就是在朗读过程中用心体察,做到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四)速看慢读 由己达人

  除背诵外,朗读总是要按照原文的顺序依次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看、想、读”三个环节。正确的朗读状态,要求朗读者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朗读过程是一个双轨行进的过程,这是朗读的重要规律,掌握了它,就可以把看和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朗读质量。

  如:蓖麻∧一天天地▲越长越高。

  在这里,朗读前一切必要的准备工作都会发挥作用。在对全文理解、感受的基础上,看见“蓖麻”,不但有它的形象,而且也会同时产生“长高”的感受,读“蓖麻”时,心中十分清楚重点在后面。层次、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基调等等,都融化在字句中,整体感受和具体感受共同体现在字句中。看中有想,想中有读,读中有看。三股绳绞织在一起,牵动着有声语言走向预定的目标。

  在“看、想、读”的过程中,究竟看到哪里才开始读,读到哪里再往下看。这是更为复杂的问题,它因人而异,也因文而异。一般地讲,主要有如下方面:

  1、标点符号的影响。看到可停顿的标点符号,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不再向后看,等待读完,甚至回味遐想,然后再看下面的词语;二是越过标点符号,继续向后看。

  这两种情况,同停顿的位置与时间及停顿前后的衔接有关。

  回味遐想,用于较完整的意思之后,一般有较长的停顿。继续向后看,用于词语关系尚不明确、或虽明确但需紧连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层次段落之后,在回味遐想的句子之后,不要等到停顿时间已满,应该马上出声时再去看后面的词语,这样很容易造成思想感情上的空白;也不要在上文的思路还未展开,感情色彩应稍延续时就急忙看下文,那样,上文的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就会受到

  某些提前进入脑际的词语的干扰,甚至会马上中断、转移。这样,朗读便可能出现急促、慌乱的语流。

  2、由于听者是从声音上感知文章的,所以要求看和想非常迅捷,而读,就要从容。这就是“速看慢读”的意思。

  (1)速看。“速看”包含着“速想”,并用“想”把看和读化为有机的整体。速看是一种要求,没有绝对统一的速度。

  一方面因人而异,有的人“字斟句酌”,有的人“一目十行”。不过,正确的方法是不能过细,也不能过粗。过细,会影响朗读的顺畅;过粗,会影响朗读的深度。

  另一方面,文章的某些部分需要快看,另外的部分又需要慢看,因此,看的速度不能一成不变。那样会造成脱离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忽视了“看是为想,想中去读”的重要性,把朗读的“看”同阅读的“看”混淆了。

  (2)慢读。读得从容,才能由己达人。“滚瓜烂熟”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它缺乏与听者的交流,即使自己读自己听也缺乏体味的过程。

  为了让听者听清,获得感受、产生共鸣,“读”一定要慢,比“看”要慢。

  朗读的速度,一般情况下,每分钟240字为宜,但不能用这个速度去读每一篇文章的每一句话。这里主要是说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连滚带爬,含混不清;太慢,涣散松懈,黏黏糊糊。所以,太快太慢都会使听者生厌。

  总之,看,是回归自我,所以准备得越成熟,速度就越快,想得也就越准确深刻。读,是由己达人,要适应有声语言及于耳、入于心的特点,就要慢些。

  放松心身,并不是懈怠,而是能松能紧,需要松时即松,需要紧时即紧。而不是自始至终全紧,或自始至终全松。

  用声自如,并不是完全像平时说话那样用声,但也不是完全脱离自己说话时的声音,而是选取自如声区,选取音域、音量。不要使用那种勉强的声音、做作的声音,特别不要追求高音大嗓,不要追求虚声虚气,不要摹仿别人的声音,甚至改变自己自如的“本色”声音。

  放松心身,用声自如,目的是使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保持一种弹性状态,以自身的优势,表情达意,言志传神。

  弹性状态,是指相关器官都处于能根据朗读需要而伸、缩、松、紧、刚、柔、缓、疾的积极活动的状态。

  弹性状态是一种运动状态,不但能积极地推进语流,还能自觉地进行调节。如朗读过程中发觉声音偏高,就可以在适当时机把声音降低一些;发觉气息过促,也可以有意识地沉缓下来。而这种调节不会分散注意力。

  当然,弹性状态也有自己的局限,这局限的范围和程度因人而异,如有的人音量较小、音高偏低、气息不足等。每个朗读者都应认识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僻短。

  总之,在良好的朗读状态下,朗读者能操控自如、心口相应地完成朗读任务。而朗读状态不好,就会严重影响朗读效果。

  (六)克服固定腔调

  固定腔调,是指在朗读时使用某种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不管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也不管语体风格,都同样对待,千篇一律。

  固定腔调的形成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是对朗读缺乏正确认识。从朗读状态上看,一成不变的朗读状态,是造成固定腔调的直接原因。另外,相习相沿也是形成固定腔调的原因之一。

  固定腔调主要有如下四种:

  1、念书腔:就是照字念音,或有字无词,或有词无句。词或词组没有轻重格式的区分,更没有具体感受的充实。听不出完整的句和段,毫无思想感情的流露。

  念书腔的主要问题是停顿多,停顿位置和时间长短都差不多,轻重音处理不当,语气近似。如:“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

  这句话用念书腔读,把“今天”读成中重格式;“是”字拖长;“开学的”读成中中重格式;“的”不但不读轻声,反而读成重位音节;“第一天”也读成中中重格式,“一”的重音位置消失。

  可见,用念书腔读这句话,就会只让人听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这些割裂的词语,听不出词语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更谈不上语气的色彩和分量。

  念书腔还保留着识字的明显痕迹,这在小学低年级中更为普遍,值得重视。

  2、朗诵式:朗读与朗诵是不同的。朗诵要用夸张、渲染的声音,显得生动引人,不仅激情洋溢,而且音调铿锵。朗诵是一种表演艺术,而朗读更为实用。因此不能用朗诵的方法去朗读。

  除了念书腔和朗诵式外,固定腔调还有“唱书调”和“念经式”等,也都必须避免。

  要克服固定腔调,主要应注意如下两点:

  一是要增强语感。所谓语感,有两方面的含义:既是指对于语言信息接收、储存的能力,又是指对于语言信息发出、驾驭的能力。朗读中存在的固定腔调,同朗读者语感较差有很大关系。因此只有增强语感,才能很好克服固定腔调。

  二是要注意状态。要打破固定腔调,使语流符合朗读规律,必须改变言不由衷、消极被动的朗读状态,加强思想感情的运动,切实把握语气的色彩和分量,注意气息、声音的变化,使语言充满活力。

2016年普通话水平考试考点串讲第三章(1).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VDh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