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母语还是外语上,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写得一手好文章,一开口便可引经据典的人;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那些“这样”的人是如何成为“这样”的。如果一个不识字的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发愿道:“我希望可以在未来可以成为“这样”的人。”这恐怕没什么人相信。但他若发愿道:“我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大文豪。”没有人会百分百认为其不可能的。原因就在于,人过了而立之年,已经错过了“记忆”的黄金时期。
大脑就像是花朵,如果没有蜜蜂在盛开的时候没有蜜蜂来发现,如果没有人群在盛开的时候来欣赏,如果没有英俊的少年在盛开之时采下赠与美丽少女,那么等到树叶枯黄之时,花朵似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头脑如果没有在而立之年前,认真加以开发利用,那实在是暴殄天物。实际上,中年人和老年人在后半生中,会显著增加的是智慧,而不再是知识。后半生所增长智慧的多少,取决于父母给DNA,取决于所经历的“世事沧桑”,取决于是否有“高人指路”;然而最靠谱儿的说,更多地取决于前半生所记住的知识。而在十几岁甚至几岁,记住知识的方法便是“背诵”。你没有看错!是“背诵”。
几乎所以处于学生时代的人,包括儿时的我,大多会把“背诵”和“死板”“无聊”“痛苦”这些此形容联系起来。往好了说这叫作“懒”,往坏了说这是“作孽”;你发现了一大块原玉石,却放弃了把它琢磨成价值连城的玉器的机会,这不是作孽嘛?古今中外多少美玉便是从小这样,切切磋磋,琢琢磨磨而成器的。
若说美玉,那不得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在各朝各代,不是被过度神话便是被过度丑化。在他所处那个时代,不像现在随时走进一个书店,花一顿饭钱便可以买一本书;而那个时代,书只有掌握在有钱人家或贵族手中,而他出身贫寒,在得到了读书的机会后,他反反复复,细细致致读了许多遍,都可以背下来。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开始想当官,但到了五十多岁才当上,后来不被重用到处奔波,七十多岁死掉了。英国的伟大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汤恩比说:能在二十一世纪拯救人类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大乘佛教,一个便是这个人的思想。他熟读且背诵下来的书有《诗经》,《尚书》,《易经》等,“韦编三绝”这个成语便是形容他的。我们都管他叫“孔子”。
大学新概念英语:年轻不背书,那便是作孽(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