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隐痛深度的灵魂 作者:朱寅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4年第11期 江苏省常州第五中学朱寅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看着杨绛先生一百岁时的照片,慈祥的面容下,更让我们感受到她灵魂深处的淡定、平和。 是的,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杨绛笔下的“老王”,那样一个残缺的只有一只眼的干瘦的老人,他是这样最后留在杨绛的印象中,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给杨绛家送冰,“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送“默存”去医院看病,却坚决不肯拿钱,即使最后不得已拿了,还是在杨先生说了有钱的情况下不大放心的拿了;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在离世之前,亲自到杨先生家来送鸡蛋和香油,即使他再次说不要钱,杨先生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硬给了他钱,才见他回去。 是什么让这样的一位老人对杨绛一家这样的感激,是她们一家“不经意地”对他善意地关心,“不经意地”发自内心地对底层人民的怜悯,“不经意地”同情弱小,尊重弱小,善待他们的自尊。是的,送鱼肝油给老王,坐他的车等,特别是她没有像别的人一样歧视老王。 文革期间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的杨绛一家,被下放、被看管,属于“黑五类”,谁都不敢与他们交往,也不敢与他们交往。而这个自己也在困境中的老王非但敢,还带着一颗纯朴的真心与他们交往。也是老王对杨绛一家的真情厚意和不歧视的态度,让处在同样困境中的他们而心生感激并因此感动。 而杨绛一家与老王的交往是人格平等上的公平来往,这一点让老王倍加感动,并报以更热烈的回报,这回报是超物质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慰藉。因此老王进一步所期望的,在他没有多少亲人,没有多少朋友的情况下,在他可能预知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他所需要的已经不是生活意义上的金钱,他所渴望的也已经不是公平基础上的平等意义的尊重,他更渴望的是一种超出这种关系的感情,是友情亦或亲情。有多少好友是你送我鸡蛋和香油,我却一定要给你等价的钱?又有多少亲人是你送我鸡蛋和香油,我却要硬塞给你钱的? 每一位读过这篇文章的人,也都会有感于杨先生的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让杨先生感到愧怍的到底是什么? 是没有尽可能的帮助老王摆脱人生的不幸和困境,是杨先生吃了老王送来鸡蛋和香油?还是他来表示感谢,而杨先生却拿钱去侮辱他?是杨先生没有能够看到底层老百姓的人性的光辉。笔者觉得不尽使然。很多时候,你越是尊重,越是平等,越是公平,就越是少了那份难得的真情。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作为一个回民,离开人世,一样的白布,绝不会因为身份地位的高低,白布的长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0fd0e9c74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