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的比较

时间:2022-04-19 05:55: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日茶文化的比较

发展历程的比较

中国茶的发现人、饮茶的起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入唐代以后,茶叶生产迅速发展,唐代和宋代都是生产团饼茶为主,贡茶更是如此。到了明代,由于一些茶区生产的散叶茶品质优良,又省工省时,因此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发布了 一道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 ,以此要求进贡的茶叶改为散芽茶。这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名优散茶的发展。 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年)紫砂艺人的紫砂茶具作品不断创新,制壶四大名家和时大彬等高手的作品,工艺精巧,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诗书意妙,不少紫砂差距的作品流传至今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瑰宝。

日本日本茶道源之于中国,可是如今要想一睹中国茶道之风采,恐怕还非去日本

不可。中国茶叶最早传入日本,约在汉代就开始了。唐代,日本僧人来华,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唐代陆羽着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着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从南北朝(1336)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艺变成了茶道。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绝对权威。到了江户初(十六世纪末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日本茶道讲究典雅、礼仪,使用之工具也是精挑细选,品茶时更配以甜品。茶道己超脱了品茶的范围,日本人视之为一种培养情操的方式。

饮茶历史

中国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

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荈赋》),还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着《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着《茶录》,徽宗


赵佶着《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代]中期,张源着《茶录》,许次纾着《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日本:从最初的团茶(也称饼茶)的煮茶法,到宋代时的点茶法(将粉末茶放入容器,冲入热水用竹刷搅拌的饮茶方法,日本茶道以此为基础,直至明清时代的泡茶法(即将茶叶用热水冲泡,现代最普通的饮茶法)。

日本人就不断地把接收来的外来文化加以演变。从而形成其独有的茶文化。(其中以将禅与茶综合在一起的茶道最具特色。)

从制茶方法而言,日本茶至今仍保留蒸青制茶的方法。其特点用高温的蒸汽短时间内将茶叶蒸软停止其发酵,从而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叶绿素。然后反复的进行烘干,揉捏等工序,制出的茶颜色鲜绿,赏心悦目。

从种植茶树的方法而言,日本茶又可大致分为普通茶园和覆下茶园两种,普通茶园就是那种大家所熟悉的山坡上的茶园,而覆下茶园就是那种日本独自创造的种植方法,他是将茶树用竹签、草席等覆盖起来,起到遮挡阳光照射的作用,这样生长出的叶子更嫩,颜色更绿,常被用来制造碾茶(磨成粉后即为抹茶)玉露等高级品种。



精神实质

中国:茶道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其精神是廉美清和敬,即指清廉俭朴、平和

快乐、清澄寂静、真诚处世、敬爱待人。儒家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最大,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认为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要求中庸处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儒家的道德和礼仪为茶道提供了茶礼。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它历来推祟饮茶。首先,因茶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扬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茶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将饮茶习俗和优良茶种传入日本的是遣唐僧人, 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从日本茶道产生到完成,起关键作用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人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从日本茶文化的开始直至茶道的完成都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日本茶道主要受禅宗的影响。

日本: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指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净,它源于禅宗六根清净,强调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


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日本茶道还讲究一期一会的心境。它源自于佛教的无常,是指世事无常。既然没有一样事物是保持不变的,那么人与人的每一次交会也是绝无仅有的,茶事活动亦如此。只要还原自我,怀着只此一次的信念,无造作、无杂念地投入,就能从紧促短暂的茶事中获得无限的自由。茶道中还有数寄屋、石缸、茶碗等许多不规则物体,这是因为茶道界以不对称、不重复、绝无仅有?变化等为美,如事物太过于正规匀称,则会变得索然无味,只有不完整?富有变化(无常)才更有情?这种审美意识源自以无常为美的禅宗美学观,禅宗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过完美本身,让每个人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美的极致,因此有意地避免用完整来表达完美。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禅一味。禅门认,喝茶、坐禅都是平凡事,如能在平凡事中找到真实,则表示心已被启发。例如:本茶道有单饮和轮饮两种饮茶形式。单饮是指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轮饮是指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不管哪种形式,日语都称之为お茶を一杯 竹田默雷禅师:若一碗茶让众人轮流喝,可有说不尽的禅味。他认为一碗茶轮流喝与经行(诵经行走)具有同样的情趣,茶道的奥妙是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可见,日本茶道已经脱离了饮茶概念,成为了一种无茶亦可的禅宗修行的新形式。



总结: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将儒、道、佛三家思想

有机地融入,从各个方面都突出儒教的,道教的,佛教的等精神实质,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和一、和谐统一的特色,中国茶道是无愧于世界文明的一朵亮丽的奇葩。与之相比,日本茶道一开始就是重禅宗精神,已经升华到宗教哲学高度,成为了一种生活禅?所以它有一套严密复杂的仪式;茶人也都是修禅之人;其目的已不在于饮茶,而在于道,它是禅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禅的活动。在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过程中,在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对日本茶道认真探究,彼此不断地互相学习,使中日茶道向更深远?更广泛的方面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14326bc65ce050876321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