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积治疗临床观察 小儿疳积,又称疳证,现代医学称营养不良。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性疾病。各年龄皆可罹患,尤以1-5岁小儿为多。 【病因】多因禀赋较弱,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姿食肥甘,损伤脾胃所致。或由积滞、厌食,或病后失调,或为药误发展而成。“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脾胃内伤,百病丛生。疳积的形成,此乃关键。 【症状】进行性消瘦,全身虚弱,面黄发枯,食欲欠佳,嗜食异物,甚则腹部胀大如箕,青筋暴露,生长发育缓慢等。 【疗法】 取穴方一:分2组。一为四缝穴;二为足三里、百虫窝。病久体弱者配脾俞、胃俞。 方法:1组穴(四缝)用粗针点刺四缝穴,挤出黄粘水和血液。2组穴用毫针刺,足三里用补法,百虫窝用泻法。配穴用艾条悬灸。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小儿疳积。 效果: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取穴方二:四缝穴(双)。 方法:用捏紧放血法。在严密消毒下,以21-33号注射针头在左右手的食、中、环、小四指掌面的第一与第二指节横纹中央(避开静脉),按患儿的肥瘦不同,直接刺入2-3毫米,继用手轻轻挤出黄色液体或血液,随用消毒棉球拭去,直至不再挤出液体为止。隔日1次,4次为1疗程。 主治:小儿疳积。 效果:治疗19例,经治1疗程,效果显著,且无其他反应。 附记:引自《中医杂志》(1)1962年。 取穴方三:取2组。一为四缝穴(双·包括上、下四缝);二为足三里、脾俞、胃俞、内落枕(劳宫穴上一横指、食指与中指缝处)。切取双侧。 方法:1组穴用捏紧放血法,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在双侧上、下四缝穴点刺,挤捏出黄色粘液和血液。2组穴用毫针刺入,得气后出血,不留针。每日1次, 3-6次为1疗程。 主治:小儿疳积。 效果:治疗1455例,经治1-2疗程,痊愈(食欲睡眠恢复正常,无哭闹,精神振作,脸色红润)1210例,好转(食欲增加但未恢复正常,急躁吵闹口渴症状消失者)220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98.3%。本组病例均经随访1年。 附记:引自《中国针灸》(2)1987年。 取穴方四:四缝穴(双侧)。 方法:用捏紧放血法。常规消毒,用0.5寸或1寸的毫针(男先左后右,女先右后左)对准穴位快速点刺,然后挤出少许黄白色液体或淡血水,或白色颗粒状物,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消毒局部。3日1次,3次为1疗程。 主治:小儿疳证。 效果:治疗342例,总有效率为98.38%。 附记:引自《湖南中医杂志》(2)1991年。 取穴方五:四缝穴(双)。 方法:用捏紧放血法。将患儿两手洗净,由家属抱坐,胸前持住手臂勿使乱动,术者用左手捻住患儿手指,掌心向上,使四缝穴暴露在外,局部消毒后,右手持三棱针快速在四缝穴浅刺,挤出浅红或黄白色透明粘液,用消毒药棉拭净,不必包扎。同时贴神阙:方用治肝理脾丸加减:神曲、麦芽各10克,木香5克,蚕砂10克,芦荟5克,胡黄连、芜荑,雷丸各10克,吴茱萸5克,藿香10克,陈皮、苍术、五谷虫各5克。共研极细末,备用,每服药末3克填入神阙(肚脐内)。上药先消毒,上后以胶布贴敷防药粉外漏。每7日治疗1次,3-4次为1疗程。治后1个月复查。 主治:小儿疳积。 效果:治疗52例,显效35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 附记:引自《辽宁中医杂志》(10)1987年。 取穴方六:手掌中指第一指节掌指横纹与关节纹间分为三等分。在上2/3与下1/3连接点处(双)。 方法:用捏紧放血法。用三棱针在上述指缝点刺,以挤出血水或黄色粉液为度。4日1次,15次为1疗程。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疳积)。 效果:治疗21例,均获痊愈。 附记:引自《中医杂志》(8)1980年。 取穴方七:四缝穴(双)。 方法:用捏紧放血法。用三棱针在四缝穴点刺,并挤出淋巴液及血液适量。3日1次,5次为1疗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1b45ae084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