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生理卫生常识和性别意识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廖巍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17期 廖巍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湛江 524088) 摘 要:工科院系中的女大学生,在无性别差异的教育体制下,她们缺乏基本的生理卫生常识和性别意识。女性健康教育和性别教育,是社会和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文章针对工科女大学生生理卫生常识和性别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工科女大学生 生理卫生常识 性别意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b)-0244-01 稀缺是工科院系女大学生数量生动的描写。物以稀为贵,这些女生理所当然的会受到重视和优待。但她们却是事实上的弱势群体,在学习、生活、就业问题上与其他学科女大学生相比较并不顺利,处于更加边缘的状态。有统计数据显示,“工科女生的男性气质较其他学科女生而言没有明显区别,但相比之下女性气质略低于其他学科女生”。[1]然而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是生理卫生常识和性别意识的缺失。重视工科类女大学生的生理卫生常识和性别教育,成为社会和高校管理中的紧迫任务。 1 工科女大学生生理卫生常识和性别意识缺失的原因 1.1 社会价值观念的偏差 在我国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念中,女性作为人的价值体现则没有受到重视,她们的生存与发展几乎都是围绕着男性的生存和发展,她们付出的社会劳动得不到社会承认。传统的性别文化意识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整体缺失,直接导致了性别偏差,甚至是性别歧视。即使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工科女大学生也被这种传统价值观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的束缚,接受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戴上了思维的枷锁。 1.2 家庭女性教育的缺失 许多工科女大学生对月经周期长短、月经量多少、痛经、闭经、月经不调这些基本生理卫生极度缺乏,并且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女性青春期所需的基本生理卫生常识重要的一部分理应来自家庭的教育,主要知识来源是自己的母亲。我院工科女生主要来自农村,许多家长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农村妇女,本身就缺乏相关知识,也无从教育孩子。有学生说,母亲是知道自己月经周期不稳定的,但从来没有觉得不正常,她也就以为没问题了。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与生理、性相关的内容是羞于启齿的,更加不会和孩子谈及这方面的事项。 1.3 学校女性教育的缺失 工科院系中女生人数偏少,这导致教育者很容易忽视女生群体的异常行为。“公平是给已失公平对待的人以不公平的待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实施的无性别差异的教育实际上偏向于男生,并没有照顾到女生的特殊性,无专门的女性教育。目前开设女性学课程的学校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这类高校开设的女性学课程基本上是相关专业中的女性研究课程,多为有关科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多属于既有的学科中的女性学分支。另外一类是女子学院,这一类学院开设的女性学课程大都是办学特色的需要。这些课程不仅能帮助女性发现自身的优势,平等参与社会竞争,而且也能让男性真正学会尊重女性。”[2]而工科院校中开设女性学课程的少之又少,女生无法通过正式渠道获取相关知识。 1.4 缺少同龄非正式群体的支持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重要影响,其作用有时甚至会超过正式群体。大学生特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适宜土壤,许多大学生因共同的观点、利益、兴趣、爱好聚到了一起,形成许多的小团体。由于工科女生人数非常之少,所以她们同性小团体中的成员人数规模不大,总的信息量也相应较少。尤其是有些工科专业,一个班级中只有一名女生,可能没有参与任何非正式群体。因此,在她们面临生理、情感等问题时,获得的群体支持非常少,能够传递的生理、心理、价值等信息有限。同时,她们与男生交往中存在障碍。虽然我们都认为在女生数量稀少的工科院系中,她们能得到男生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事实上,从某些方面而言她们也确实得到了特殊照顾。但她们普遍感觉,难以真正的融入男生群体。过于靠近某个或某些男生,会引起班级其余男生对自己的偏见和疏远,在其中取得平衡是非常困难的,为此她们非常困扰和困惑。 2 工科女大学生生理卫生常识和性别意识缺失的对策 2.1 学校开设女性教育和女性健康教育课程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工科女大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成长规律,适用于所有学生的一般化教育是不能满足其成长需要的。工科院校要把女大学生真正看作教育的主体,实施真正有助于其成长发展的大学教育,针对其特点进行专门的女性教育和女性健康教育,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其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她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在课程层面,要开设一些女性教育和女性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之所以强调必修课,是因为选修课的授课对象总是有限的,而有些最基本的生理卫生常识和性别知识,需要所有女大学生掌握。条件不够成熟的院校也可以以院系为单位,相对简单的开设一些女性知识专题讲座,介绍青春期、两性关系、形象与礼仪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工科女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女性健康教育和女性教育,引导她们从性别视角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唤醒她们的主体意识,帮助她们获得正确的女性生理、心理知识,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抵制性别偏见与歧视。 2.2 老师和家长的密切关注和指导 加强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逐步使教师发挥应有的辅导作用。利用工科女生数量少的有利条件,采用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帮助她们解决思想、生活问题,引导她们正确的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应对所有高校教师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防止和克服教师在教学中的性别偏见,促使教师建立起无性别歧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正确的社会性别价值取向。同时,积极联系学生家长配合学校,与他们多沟通交流,一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2.3 学生群体的互助交流 可以通过正式学生群体,如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弥补工科女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支持的不足。根据各院校实际情况,多组织开展适合女生特点的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供机会让她们相识、相熟、相知,结识更多的朋友。同学之间尤其是知心朋友之间将会是互为心理帮助对象,使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地宣泄、疏导。也要组织男女生互动的相关活动,加强男女生之间的交流,消除偏见和矛盾,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不但可以扩大女生的交往范围,也有利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青少年研究,2008,(1):85~88. [2]吴春.女性学课程的设置与女大学生的培养—— 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女性学课程设置为例[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205cd3307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