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学习评价的思考 作者:高胜光 李在森 来源:《体育教学》2007年第03期 一、制定好课时目标 体育新课程领域目标的最终达成,必须根植于实实在在的每节体育课。同时,课时目标又是组织和安排每节体育课教学实践的行动指南,只有设计好每节课的课时目标,才能做好对每节体育课的学习目标的评价,保证每节体育课教学效果的达成和课程领域目标的顺利实施。所以,对于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三个领域目标的学习评价,首先就要制定好课时目标。 制定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课时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这三个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以及体育学科特点、教学环境、学生情况,遵循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动态性原则。[1]从体育新课程实施几年来的情况来看,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课时目标层次性原则和可测性原则的把握,是需要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目前,无论是从《体育教学》和《中国学校体育》刊发课时计划看,还是对近期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十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以及我们江苏省举办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能手比赛的课堂教学设计来看,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课时目标的设计,或多或少存在一点瑕疵,集中体现在对这三个领域的课时目标层次性和可测性把握不太准确。如,无论是哪个水平的学生都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品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培养合作意识”表述课时目标。这种课时学习目标的设计,既没有考虑不同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方式的不同,同时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错位,缺少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也不具有可测性,使学习效果难以评价,也往往最容易使学习目标落空。 如何科学设计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课时目标呢?我们认为只要正确、完整表述教学目标三要素,即条件、标准、课题[2],使课时目标的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行为条件情景化、行为标准表现程度具体化,就能保证课时目标评价的落实。例如,某单元情意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合作和配合精神和行为规范”,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分解为“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同伴的动作(条件),相互指正并相互学习(标准),要善意指正,不说风凉话(课题)”。这样的设计,其评价的具体性加强了许多,更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20c6bc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