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跟爱一起走 ——我的家访故事 下了班,迎着风,三人一行忘却了一天上班的疲惫,骑上摩托车,怀着别样的心情,走进孩子们的家庭。每次和孩子们零距离接触,每次和家长们促膝长谈,心中不免积累一些令人难忘的家访小故事,还有与之相随的心灵感悟。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说我班的一个孩子,他叫鲁延登,是个男孩儿。刚接这个班时,我发现这个孩子没什么让人特别关注他的地方,是个很普通的孩子,不顽皮很听话也很懂事,只是总看见他穿着很旧的衣服和不合脚的鞋子,也很少说话。有一天早上,他穿了一件刚买的新衣服入园,一看见我,就兴奋不已,掩饰不住穿新衣服脸上的喜悦,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穿了一件新衣服,妈妈昨天才给我买的。”因为孩子很少穿新衣服,他的大部分衣服都是别人孩子不想穿的、穿小的,所以能穿一件新衣服对于孩子来说那是天大的快乐的事。另外,这个孩子吃饭吃得很好,别的孩子还挑食的不行,可他不管啥饭,总能吃得很快,而且遇到好吃的饭还能吃两碗,基于这两点,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已是初夏,天气有点热。我们敲开了鲁延登家的门。鲁延登怯生生的站在一边。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房子,拥挤不堪,安了两张床,床是用砌块砖垒起来的,床上的被单也是很旧很旧的那种,这间屋子是卧室兼客厅,厨房是跟别人家在一起的,屋里摆放的也很凌乱。我们去时,屋里还坐着一位84岁高龄的老奶奶,还有一位正在吃饭的孩子的姐姐。可以说我们差点没地方坐的,他妈妈看我们去了赶紧给我们让座,倒水喝,甚是客气,说实话外面不太热,可他们家在房顶,而且屋子狭小,所以很热。我们和他的妈妈开始攀谈起来,原来他们家的这间小屋子还是租来的,孩子他爸在一家杂货店当搬运工,收入不高,妈妈在烟厂当临时工,一天也只能挣50多元钱,全家就靠这夫妇俩这点微薄的收入生活,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之拮据可想而知,可当我们问到咋不让他爸爸出外去打工时,他妈妈说因为家里有老人,走不离,害怕老人有个头痛脑热的,家里没个得力的人照管,虽说老人有几个儿子,可都有困难,所以就没有出外打工,等老人将来„„再出去打工,供两个孩子上学。看看,多么朴实的话语,一心都在为别人着想,言语间不曾透露半个“孝”字,却句句直抵我们的心窝,使我们感动。他们宁可忍受生活的拮据,也对老人不离不弃,陪伴老人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他妈妈还告诉我们说,他的两个孩子都很孝顺,有啥好吃的都会分给奶奶吃,帮奶奶做一些事情。看看,这就是教育,他妈妈文化水平不高,自然不知“百善孝当先”、“子欲养亲不待”的含义,可他们用一种无声语言诠释了其中的内涵,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没有一般父母简单的说教,只用一种朴素的行动来感染孩子,教育孩子。听了他妈妈的一番话我很感动,这不正是我们现在孩子身上所缺乏的美德吗?她在传承着,她的孩子在继承着。 当我们告别出门的时候,我拉着老奶奶的手说:“好好地,健健康康地活他个一百多岁啊!”天快黑了,他妈妈送出门来,一再表达着感谢。我心虽有些不是滋味,也有些许暖意,为这次能到他们家来,为他们一家人的孝顺老人的美德而感动,为这次“家访进万家”活动能让我们更多地走进家庭,接触家长,了解幼儿而庆幸。我走出老远回头望时,他妈妈还站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目送着我们。 这次家访进万家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手机、电话再先进、再方便,也永远不能取代家访的地位和作用,家访让家庭与学校配合更默契,家长、孩子与教师心贴得更近。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未来,我们应该把更多关注的目光送给这些家庭贫困的孩子,更多地去关爱他们。让心跟爱一起走!家访去吧! 陈先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2b22c0bcc175527072208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