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套筒大作为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益智区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幼儿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自已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战略能力的。因此,选择、投放、指导、观察、调整益智区活动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园里就如何提高休闲游戏益智区材料“套筒”的有效性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首先,教研组长根据幼儿对套筒的操作情况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为什么幼儿不能很快按套筒大小排列,上均以试错的方法操作?”有的教师由于每个套筒之间差异较小,幼儿不能目测导致了上述情况的发生;有的则以中班幼儿在排序活动中的发展特点作为理论支持,即“中班前期幼儿直觉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对于差异较小的物体比较仍会采取试错的方式”,提出应该根据幼儿能力提供具有层次性差异的材料可供供幼儿排序。于是,孙老师对材料投放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 第一次调整:从二十个小桶里面隔着挑了5个小桶,套筒间的差异一下就枪机不断加强了。孩子们在仔细观察比较较的情况下,能够发现质点的差异,大多数幼儿可以已经完成孩童正确的排序。 第二次调整:将5个小桶增加到8个,差异有所减小。由于幼儿前期的基础,看清楚在仔细观察后也能够完整排序,只有个别幼儿对于相邻的两个小桶仍采用试错的办法。 第三次调整:将10个小桶全部投放,全班幼儿均可以正确顺序排列,但方法不一。有的幼儿观察到了小桶上面有数字,是按照数字排序的;而有的幼儿没有发现数字的牵涉到,证明他有了按差异排序的能力。 这次教研活动充分说明了益智区材料的投放年龄要符合本班幼儿一定特点和认知特点,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既要符合每名幼儿的原有水平,又能起到提升幼儿经验、促进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使每名幼儿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护木的第一次投放,由于难度过大,超过了中班幼儿认知技术水平,不能幼儿在操作探索中屡屡不能突破性,就尽失了参与的兴趣。经过三次层层递进的调整,诱导了幼儿的进一步检视,有效实现了“套筒”的教育目标。 为了深入挖掘“套筒”的价值,孙老师就“如何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特点,将套筒如何有效应用在大、中、小三个年龄班”这一问题成功进行了思考。她为小班幼儿设计了套筒游戏“可爱的长颈鹿”,即将套筒按大小叠放在一起排列成一个长颈鹿的图形,目标是在摆放过程中初步感受套筒的大小差异。而套筒应用在中班不仅可以按其技术大小排序,还可以让幼儿按照套筒上的点和数进行数的实际意义的操作。大班则可以将套筒和科学活动中的测量相结合,利用套筒盛水或沙子,然后感知表面积的大小等等。 每种操作材料都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同一种操作材料也有很多层次不同的玩法,更为重要是要为何看教师是否真正地去思考,去研究,去感受每一个孩子的体验内心需要。实则低结构的套筒,竟能挖掘出如此大的教育价值,真可谓“小套筒,大作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210a1104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