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的典故:买臣负薪 朱买臣是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苦,靠上山砍柴薪卖钱度日。但他安于贫困,痴心读书,坚持不懈。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负薪(担着柴)回家时,就将书置于担头边走边读。他的妻子耐不住他负薪读书、自得其乐的穷酸相,离他改嫁。50岁那年,经同乡严助的推荐,朱买臣进京在汉武帝面前“说春秋,言楚词”,如此这般他将自己历年负薪苦读积累的学问抖露出来,当场博得武帝龙颜大悦,拜为中大夫。稍后,朱买臣又官迁会稽太守。朱买臣“采樵工或余,诵读声不辍”的顽强的读书精神使他成为后代读书人崇尚的榜样。他的家乡所以建起了朱买臣读书台和朱买臣藏书庙,这是后人对他负薪读书的刻苦精神的一种肯定和表彰,也是我国历来崇尚读书传统的具体表现。 详细故事: 汉武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有个穷苦的读书人名叫朱买臣。他只会读书,不会干其他的活,家中一贫如洗,全靠着他的妻子崔氏替人家缝缝洗洗,上山打柴,挣些钱来养家糊口,供朱买臣用功读书。 崔氏这样抛头露面地干活,是指望丈夫有个出头的日子。不料朱买臣一直到四十多岁,还是个穷读书的,她开始不耐烦起来,对朱买臣说: “你读书也读得够多了,可至今没读出什么名堂来,我不能一辈子老养活你。男子汉大丈夫总应该干点什么,老是读呀读,米从 哪儿来?油盐酱醋从哪儿来?” 朱买臣一面看书,一面回答说: “将来我做了官,别说柴米油盐,就是金银财宝也会有很多的。” “你已经读了几十年书,金银财宝在哪儿?还是扔了书,跟我一起上山打柴吧!把柴卖了,也好多挣几个钱!” 朱买臣没有办法,只好跟着崔氏一起上山砍柴。可他每次上山,总是带着书卷,一面砍柴,一边读书。挑柴下山,也一面走,一面摇头晃脑地念书,引得路人发笑。即使上街卖柴,也只叫几声“卖柴呀!”便又自顾自看起书来。 崔民对朱买臣已失去了信心,冷笑着说:“我不再贪图你的富贵,你行行好,把我休了吧!” 朱买臣见妻子铁了心,便写了一张休书,把她休了。从此,朱买臣一个人砍柴、卖柴,还要读书,日子比以前更难过了。 过了几年,朱买臣五十岁了。他利用给别人运货的机会,来到了京城长安,在同乡、大夫庄助的协助下,见到了汉武帝。汉武帝当面问了问朱买臣所学的东西,感到他的学问很好,就拜他做了大夫。过了不久,又派朱买臣回会稽去做太守,让他衣锦还乡。 朱买臣来到会稽,没几天,全城的人都知道了。他原来的妻子崔氏也知道了,这时,她的后夫已经死了。在几个街坊妇女的鼓动下,她鼓起勇气,当朱买臣的马车在街上经过时,她上前叩见朱买臣。朱买臣见了崔氏,仰头笑了笑说: “你来见我干什么?” “大人不记小人过,请收我做个使唤的丫头吧!” 朱买臣叫手下人拿来一盆水,泼在地上,说: “你把泼出去的水收回盆里,我就带你回去!” 崔氏听了,满脸羞惭,站起来晃晃悠悠地走了。她的街坊邻居扶她回到家里,一个老大娘劝她说: “坐马车的大官跟挑柴的老百姓本来就不一样,你不用伤心了!” 但是,崔氏感到今后无脸见人,当晚就上吊死了。 后来,“买臣负薪”这个典故,用来指读书人还未做官时穷困劳作的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2aa7d3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