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三字经赏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都是圆满的(此处“善”非善恶之善,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平等对待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像水一样纯净。每一个婴儿,父母的教导及生长的环境不同,教养、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写什么,他就呈现什么。),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及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如果懒惰不教育,那么就会偏离圆满的本性。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否则样样通,样样不精。并且养成浮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 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年幼的孟子一起生活。起初他们住在一座墓地附近,孟子看见人们哭哭啼啼地埋葬死人,陈列物品祭拜,就学着呜呜地哭拜。孟母于是迁到集市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卖自夸地推销商品赚钱,也学着叫卖东西。孟母又迁到一所学堂附近。孟子跟着学童读书学习礼节。孟母便定居下来。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教育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 1 (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样,妈妈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这布匹半途而废一样,前功尽弃了。”孟子醒悟,从此发愤读书。后来成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 故事:《 从此, 一天,他在客店中捡到一袋银子。为找到失主,他在客店里整整等了一天。失主回到客店寻找,他原封不动地将一袋银子归还给失主。 三字经赏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 故事:《赵括纸上谈兵》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 2 (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其子赵括,博览兵书,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但是赵括在成为统帅之前,并没有实战履历。秦国君臣用反间计使得赵王派赵括换下廉颇。长平大战中,赵括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乱箭射死。若是赵奢能够把赵括放到军伍中实战磨砺一番,打拼几年,让赵括碰碰壁,吃上几次败仗,那么赵括即便在长平吃了败仗,也未必就会输得那么惨,至少不会被秦军诱出营垒,分割包围,以至输到让赵国伤筋动骨的地步,他自家也不会落到身死名裂的下场。赵奢已经知道赵括的毛病所在,就是轻看兵事,但是却没有什么有力之举措让儿子有机会及早改正。如此之不作为,岂不是教子无方之过?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341ec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