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书法艺术赏析

时间:2022-12-07 09:14: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吴昌硕书法艺术赏析

作者:暂无

来源:《检察风云》 2010年第18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交替时期出现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他的创作内容涉及书法、篆刻、人物画、山水画、大写意花鸟画等多个领域,成就卓著。吴昌硕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艺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筑了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吴昌硕(1844-1927),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人物,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别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等。

吴昌硕长于书法,尤善篆书,其中又尤以石鼓文的造诣最为精湛。约在光绪十二年(1885),吴氏得到潘瘦羊所赠《石鼓文》精拓本,令他如获至宝,心追手摹,朝暮不辍。他写《石鼓文》近六十年,可谓得形神兼备之化境,并扎根于《石鼓文》书法,形成了格调高古而又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书法史开拓了一条篆书大道,堪称“石鼓篆书第—人”。

从吴昌硕的传世作品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他中年时,所创作篆书风格呈现多样化,清末,习篆者多师杨沂孙、邓石如、吴熙载、吴大澂等诸家,吴昌硕在初学篆书时也不例外,从他中年的一些篆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杨沂孙是下过一番工夫的,其书风特点是结体工整严谨,圆中带方,方中有圆,婉转流畅,藏头护尾。此外,吴昌硕开始将金文和刻石书体融入自己的篆书创作当中。

吴昌硕除了擅长篆书外,尚工楷书。其楷书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所书多为小楷;二是所书面貌有馆阁体、钟繇体和魏碑体;三是楷书多见于早中期。吴昌硕在20岁至50岁期间多有小楷作品,2哕左右的楷书多馆阁体韵味,后其书风又参钟繇体,道美清秀,圆劲流畅,颇见功力。清中期以后,魏碑书法受到广泛提倡,吴昌硕虽出生于清末,亦受此书风影响,他在作书时将魏碑糅入钟繇体之中,使字体更显刚劲。魏碑的学习,对吴昌硕写石鼓字良益颇多。吴

昌硕作魏碑书体仅见于早期作品当中,他到50多岁时虽然仍有小楷作品,但行书作品逐渐增多。

吴昌硕传世的书法作品中,以篆书居多,行草次之,隶书又少于行草书。尽管隶书较少;仍可清晰地看出他的师承和发展。纵观吴昌硕的隶书,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早期的“齐云馆印谱”为代表,虽用篆法写隶,但笔力稚嫩。随着吴氏书艺日渐提高。中年以后的隶书作品中,虽亦以篆法为之,但笔力雄浑饱满,刚柔并济。尤其晚年所写隶书,信笔拈来,高古之至。诸宗元在《缶庐小传》中说道:“书则篆法猎碣而略参已意,虽隶真狂草,率以篆籀法出之。”

由于吴昌硕几乎每画必题,这弥补了他行草书作品相对较少的缺憾,于是题款成了研究吴昌硕行草书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实际上,吴昌硕早期的行书是在写钟繇楷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到了中年以后,他不仅将篆隶笔法融入行草书中,而且还常将篆字直接植入行草书中,得乱头粗服,无籁自鸣的直率之趣,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晚年所作的草书,更是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吴昌硕自谓:“强抱篆籀作狂草。”

关于吴昌硕草书的师承,世人有吴昌硕草书学王铎和米芾之说,但关于这点,并不见吴昌硕本人有确切的记载,反倒是见有吴昌硕“草书喜学杨风子(凝式)”之语至于吴昌硕究竟学了杨凝式的哪些作品,已不得而知了,不过从其传世的草书作品来看,其草书与杨凝式的草书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总之,吴昌硕中、晚年的行、草书已很难单纯地说得自哪家法门,而是自成一派。对此沙孟猥先生曾说:“行草书钝任自然,—无敞作,下笔迅疾,虽尺幅小品,


便自有排山倒海之势。此法也自先生开之,先生以前似尚未见专门名家。”自此以后,趋者如流,便成宗派,齐白石等人的行书均受到吴昌硕的影响。

编辑:陈畅鸣charmingchin@163.com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c725b1f5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