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董其昌书法艺术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略论董其昌书法艺术 作者:齐观闪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 摘要:在明代书法史上,董其昌称得上是影响巨大的开派大家,其书法和书法理论都独树一帜。本文主要阐述董其昌的习书之路、独到的书法见解、书法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董其昌;书法;见解;特色;影响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55-02 董其昌是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松江派”创始人。他从书画理论到创作实践都有新的建树,在文人画发展史上堪称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书风与画风甚为统一,文人气息颇浓,一生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公元一五五年),卒于毅宗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三十五岁时得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尝督湖广学政,官山东副史,至南京礼部上书。其时党祸酷烈,他请求归乡。崇祯初年,又掌詹事府事。三年后,他就屡次上书乞休,诏加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敏。 一、习书之路 董其昌从小就生长于文化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在出仕前就与同乡画家顾正谊、莫是龙、嘉兴收藏家项元汴、致仕尚书陆树声等结下友谊,成为一位崭露头角的书画家。他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得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其书法有了很大进步。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终于考中进士,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 董其昌书法早年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他认为唐书不如魏、晋,于是又学钟繇、王羲之,兼取李邕、徐浩、杨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长,自谓于率意中得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具有特色,晚年仍归入颜真卿。董其昌曾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明史·文苑传》称:“始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独到的书法见解 董其昌学书经历了发愤临池、悟入微际、得其解处三个阶段,在四十六岁前后进入了成熟时期。他学书法全靠灵性,在三十八岁时,正值临习参悟宋人法书,便已心中有数。在《论书法》中说:“作书之诀,在能放能纵,又能攒促。每一字中失此两穷,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且对用笔、结体、章法、用墨、传神及临古各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全面地反映了他的论书主张。 董其昌在临习古代法书中感悟最深的体会就是用笔的“虚灵”。曾多次在题跋中提倡米芾的用笔,如在临《海岳千文》后云:“大都海岳此帖,全仿褚河南《哀册》《枯树赋》,兼入欧阳率更,不使一实笔,所谓无往不收,盖曲尽其趣。”用笔虚灵,在笔的运动中完成点画的各种形态,由此生动变化而曲尽其妙,这本是传统帖学用笔的精髓,董其昌曾叹曰:“米海岳‘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不使一实笔”,包含了丰富用笔内涵,积蓄了无穷变化基因,以一“虚”字深刻揭示用笔的内部运动规律,继而才有可能达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自由境界。即笔势有来有往,有去必有回,千变万化而气贯韵满。这是董其昌关于“劲”与“虚”、“势”与“韵”最出色的辩证论述,并在自己的书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形与神的巧妙契合,于灵巧的行笔中透发出清淡,幽远之气,一扫浓艳风华,抛却俗尘直逼化境。 董其昌的书法主张,不仅是个人对艺术的认识,也是晚明时期力图摆脱拟古之风而强调个性的艺术精神之反映。也就是说,他虽主张遍临前代古人,然欲移貌取神,而不落于前人窠臼。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曾说:“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他还主张改变自元代以来崇尚规矩格法的风尚,提出“以奇为正”,要求书能生妙,甚至以“生”为尚。对于这个“生”字,杨新先生在《‘字须熟后生’析》一文中做了深入浅出的透析,他说:“‘生’是要求摆脱古法的束缚,去创造自己的新意,用董其昌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与古人能合能离,合而后离。这既是学书方法,也是对待前人成果的应有的态度。 三、书法艺术特色 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其行书前期多变,至七十岁后则以淡墨枯笔为多,行气疏朗,颇有返璞归真、消尽火气的意趣;结字以欹为正,笔法自然含蓄,寓变化于简淡之中。他自称行书行笔无定迹,而有萧散错落之致,达到天真烂漫的地步。行书《岳阳楼记卷》作于五十四岁,大行书,师法颜真卿、李北海。运笔中锋直下,转折流畅,反映了中年时期行书面貌。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他的楷书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疏朗,神采风韵似赵孟頫。至七十岁以后形成了成熟的风格,撷取颜书笔法变化之精髓,颇具结字宽博外张之体势,而舍弃颜书均衡的笔画分布与方正的字形,再参以欧阳询、徐浩诸家特色配以清秀欹侧之间架,创造出一种欹正相生、俊逸疏朗的新面貌,体态称健,笔法浑厚,用笔多涩进含蓄、将放而留之势,有笔不尽意之趣。《临东方朔画像赞》所作楷书,师法颜真卿,字体规整,行气疏朗,是中年时期楷书代表性杰作。《书杜律》所作草书,由于布局的需要,行书变形较多,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而草书离合穿插等技法,亦多运作巧妙。笔酣墨畅,挥洒自如。秀而有骨,媚而有神,飞动中见雅静。唐代张怀瓘《六体书论》曰:“心不能妙探于物,墨不能曲尽于心,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合而载成,随变所适。法无本体,贵乎会通。”董其昌的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明末书评家何三畏称董其昌的书法:“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去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四、对后世的影响 董其昌创造的以秀逸、淡远、爽俊为美学特征的书风,在其身前身后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七十岁前,、驰名遐迩,高丽、琉球使者求之不绝。他的书法传入朝鲜后书法已威震朝野,效仿着甚重。明谢肇淛《五杂俎》云:“今之书名之振世者,南则太史玄宰,北则邢太仆子愿,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评者虽有晚明四家之说,即将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并称,而实际上邢、张、米之影响均远逊董其昌。 董其昌的书法,不仅影响着晚明书坛,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清代的康乾盛世。《书林藻鉴》中说:“圣祖则酷爱董其昌书,海内真迹,搜访殆尽,玉、牒金题,汇登秘阁。董书在明末已靡于江南,自经新朝睿赏,声价益重,朝殿考试,斋廷供奉,干禄求仕,视为捷途,风会所趋,香光几定于一尊矣。” 参考文献: [1]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杨新.“字须熟后生”析——评董其昌的主要书法理论[J].新美术,993(01):29-35. [3]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4]谢肇淛.五杂俎[M]//谢肇淛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126440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