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之静,教之动 ——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教学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画之静,教之动 ——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教学 绘画就像伴着音乐品着诗,一字一句都有一个意境和心情,心情可以随着音符飘动,绘画当然也可以,当听到欢快的音乐时,可以用高低不平线条绘画,可以用用点线面的交错表达画面,可以用五彩缤纷的色彩是画面灵动!当看到美丽的景色时,我们当然可以哼着小曲给他用画笔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画面的灵动,需要画者身临其境,用心创造,孩子亦然,小学美术多是培养其爱好,没有画的对错,他感受如何,就将其描绘画本中,教者,不止只教之如何画,更是在培养学生对绘画感知、想象和创造的过程。 (一) 情境创设是感受绘画的前提因素 在小学美术作品内容的表现上大部分是静态的形式呈示,而我们却又希望所表现的内容是生动的灵动的有生命力的。比如说三年级下册的《端午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同学们通过学习画龙舟和激烈比赛场景。由于我们这里的环境因素,很少同学见到过真实的比赛场景,这个时候需要同学们感受比赛场景,怎么办?看图看视频,同学们都有点融不到场景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简单的分配了一下场景布置,在班里进行了一次“赛龙舟”同学们积极的准备着,分配着,分组听音乐,看视频以后,每个龙舟里的旗手、鼓手、比赛选手、舵手准备好,老师一起加入啦啦队,伴着视频画面,一场激烈的赛龙舟在班里开展起来。等他们亲身感受过、体验过以后,就是开始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而在画面的细节上一些处理又让我们觉得又有了活力,比如张着大嘴吧呐喊加油的观众、比如大汗淋漓却洋溢着幸福笑容鼓手和划桨运动员、比如荡起的水花,比如倾斜的的龙舟等等,细节的添画使画面又动了起来。这也是一种绘画创造。 (二)保护个性,培养创造有趣画面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容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性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 但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课堂生动,又要学生学习到知识,又要通过理解创作作品,还要分享展评一节课的任务量是很大的。尤其是低年级课程,设置很有意思,很多都是想象画,在发散思维环节,他们想法真是天马行空,很有想法 ,但在创造环节却很难把自己想法用画笔表现出来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用自己的表现方式去表达让同学们有极大的空间去自由地创作。但这个度很难把控,虽说这样是最大的个限度地保护学生个性,但是造型能力是基础,部分学生的课堂作品始终处于低质化状态,创作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却不能用画面表现出来,常常会出现文字替代的情况下。但如果老师给予示范 或者给予构思,就会发现一部分同学特别喜欢和老师示范内容相似,或者直接临摹老师示范,这样的作品也许从表面看很精美,但细细品味,却少了孩子们的童趣童真。显然,也就失去了创作教学应有的价值。 所以 我提出了建立在学生特点基础上的个性化辅导。 1、创作中发现。着力于去发现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探寻合适的指导方法,根据个性特征制定教学方案。如果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可以更好保护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有趣画面。首先要对每个学生了解,尤其是发现学生在美术方面的个性差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平时作业的分析、谈话交流等方式,发现学生在善于表现内容、绘画风格等美术方面的特点,为个性化辅导奠定基础。 2、拓宽创作思路。学生创作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美术特点。辅导学生创作时首先面临“画什么”的问题。学生这毕竟年龄还很小,同学们刚开始的创作可能是随意的,不是每个想法创作都能成为一幅好作品。所以,教师要在创作题材作的选择上作适当给予点拨。而对于命题创作,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欣赏、讨论、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记忆,感受,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喜爱的、有特色的创作题材。而教师可在其有思路的情况下给以适当辅导绘画,比如在造型方面,让其抓住绘画主题特征,在构图方面,如何突出主体物,使画面饱满等问题。 (三)、语言交流为画面灵动添加色彩 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谈话式教学作为美术教学过程中重要手段之一,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只要老师主动蹲下身去聆听孩子们的故事,同学们是乐于分享的。所以,作为传道受业的我们,在教学中如何组织语言,提高同学在美术知识技能的理解,如果通过老师语言引导,会使同学们作品更灵动活泼,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不应该是填鸭式教育,而是去发散学生的思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画面不同的理解感知,所以倾听每个学生的想法,塑造同学们对美的认知,才能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常说绘画没有对错之分,大胆去想去创作,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在教学实践中,我常会鼓励同学们使用拟人手法,像三年级课程《恐龙世界》这一课在新课讲授部分对于恐龙的发展、分类、特征等都有了了解后,同学们很快进行创作,但很多同学会根据视频或图片里显示恐龙进行描绘,当然这也可以,但是我给了他们一个情景,“加入恐龙生活在现在和我们一起上学会怎样呢?”有的同学 立马有了想法,“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可能会和我能问你一样拿着书本穿着衣服听老师讲课”“可能会和我们做朋友一起玩游戏”.....大家开始议论起来,感觉突然来了灵感一样。又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想法,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老师与学生的语言沟通尤为重要。当然创新性的绘画表现是最为直接的,但是我们要明确创新精神是在整体激发下的一种情绪表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关注交流语言的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小组合作使画面动静结合 小组合作又称团队协作,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在近年来的教学课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在艺术创造中,带有极强的个人属性,在普世的观念中,会认为个体创作的行为并不适用团队合作,两者会存在较大的矛盾与差异。其实,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个体与团队,美术创作的个体创作容易思想限制,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在小组团队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同学们在通过不断地沟通交流中,形成头脑风暴,更能激发出同学们创造性的思维,这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因此,小组合作的运行规则尤为重要。一、观察素材,同学相互观察各抒己见,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二、探讨方法,互相聆听,不去评判孰好孰坏,互通有无。三、发表意见,思维共享,互相采纳。四、个人创作,表达自我。五、交流品鉴,互相学习。只有这样在美术教学小组活动中延续,个性才能得到表现、创新才能得到发展。头脑风暴不仅仅体现在孩子中,教师之间也要多交流,多看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多看一些国内外的论文,在教学中老师做到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去辅导学生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教师本身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更要灵活运用大团队和小团队,不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义务教有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大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6.10. [3]吴伟国.儿童画创作指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景华锋等,小学美术故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慈溪市2010年度到深 作者简介:辛凯敏,阜阳市苗桥小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0d97ccf6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