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钱,你会被“奸商”收买? 2015-04-19熊秉元罗辑思维 一个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山脚的村庄里,有一对年轻的男女陷入热恋,情投意合之下,女孩怀孕。当女孩产下一子之后,谁知道男孩却否认自己是孩子的父亲。女孩告上法院,男孩却买通旁人做伪证。判决失利后,伤心欲绝的女孩带着幼子离开村庄。 在命运的安排下,女孩后来嫁作商人妇,商人成为石油大亨,财产无数。当商人过世后,当年的女孩已是满头华发的老妇人。不过,她矢志复仇。她回到自己的家乡,然后向村人宣布:她愿意以十亿美金的代价,买下当年背叛她的人的性命! 村人陷入两难:也许当年确实错在男孩,迟来的正义虽然残缺,也还是正义;可是,以金钱换取正义,良知何安?在错综复杂的情怀下,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可是,有些微妙的转变却无声无息地出现:村人的消费水平慢慢增加,对朋友和店铺的赊欠也逐渐上升。最后,村人终于通过:男孩必须为自己当年的行为付出生命。复仇之后,老妇人夙愿以偿地离开,留给村人十亿美元的财富! 这是小说里的情节,不是真人真事。作者是瑞士人杜伦麦,书名为《造访》(The Visit),被誉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德文作品之一。因为情节曲折,道德和物质、情感和良知的冲突扣人心弦,因此改编为舞台剧推出后广受欢迎。剧本后来也改编为电影,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制作,由影后英格丽•褒曼和影帝安东尼•昆主演,轰动一时。也许,人在某种意义上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境。 1993年6月,瑞士政府宣布,将兴建一座处理中低辐射性物质的废料处理厂,可能的地点共有几处,渥夫许森是其中之一。渥夫许森的村民表示,如果经过公开合理的程序而被选定,他们会基于社会公益而支持。可是,如果公司想以“回馈措施”来取得他们的支持,他们会坚决反对。 在命运的安排下,渥夫许森被瑞士政府选为废料处理厂的预定地。公司进驻村落,和当地居民展开协商,以取得村民的支持。这个村落共有640户人家,2100人。公司刚开始提出“回馈条件”时,村民一致反对;公司提高价码,村民不为所动;公司再提出更优渥的条件。在这个过程渐次发展的同时,一些微妙的转变悄悄地出现:村人的消费水平慢慢增加,对朋友和店铺的赊欠也逐渐上升。有些村民在翻修房舍时,会多添上一两间客房,理由是成年子女或“客人”来访时,可以有个住处。万一有人要短期“租用”,也刚好能派上用场。 公司持续提高价码,终于,在1994年7月,村民会议以超过60%的多数票通过,同意在渥夫许森设置废料处理厂。最后的价码是:公司每年提供三百万美元,充作地方建设基金,连续四十年。这笔钱等于平均每户每年五千美金,大约是每人年所得的六分之一。“买票价格”说多也不算多,说少也不少。 这是真人真事,不是小说里的情节。瑞士籍的经济学者佛瑞教授把事实经过以及访谈所得写成论文,发表在1996年的《政治经济评论》上。论文的题目就是:当老太太造访你家后院时。 在论文最后,佛瑞教授提出几点看法,算是由这桩事件中所学得的后见之明。首先,厂商不须心急,最好能慢慢地说服当地民众。在刚开始时,可以以小型计划作试探,一方面向当地居民说明条件,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一次下注”的风险;其次,回馈条款最好以地方建设这种间接的方式提出,而不是直接以金钱“收买”当地民众,而且条件可以逐步提高,让民众有时间琢磨这些条件对自己的意义;最后,对于这种牵连甚广、又不常发生的事,民众愿意公开表达的意愿和心底真正的想法可能有一段距离,要取得真正的民意,需要时间、也需要技巧。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佛瑞并没有处理。譬如,对于两千人的小村落和对于二十万人的区域,问题的性质可能就有相当大的差别。而且,在金钱(回馈条款)和道德(公众利益)之间,真正的关系到底是如何也不清楚。还有,渥夫许森的例子具有多少的普遍性,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吗? 不过,即使佛瑞教授的故事并不完整,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可以自问:当富有的老太太来访时,自己的反应会如何?优渥的条件是“收买”吗?还是只是一种“互惠”?更麻烦的问题是:如果表明就是“收买”,自己会坚持多久?自己又能坚持多久? 本文摘自罗辑思维正在发售的《正义的成本》,一本经济学思维的入门书。>>>点击下图,收入囊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69fe1b48d7c1c708a145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