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时间:2022-04-13 11:28: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学校组织力度不够,出现重点轻面现象

从调查访谈中了解到不少高校把主要人力和经费投入到一两个重点团队、学生骨干或某一类社会实践上,而大部分面上组织的社会实践则缺少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出现点上热火朝天,面上鸦雀无声的现状。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采取漠不关心或敷衍了事的消极态度,另一方面也与学校和社会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相关。

2、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存在重面上组织轻具体指导

很多高校对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主题、要求等都笼统的发文,通过院、小班传到学生手中,但具体怎么搞、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则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出现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联系和开展社会实践的尴尬境地,相当数量的学生则靠东拼西凑或移花接木的方式,交篇调查报告应付了事。 3、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薄弱

目前很多高校基地建设存在缺乏系统性、长效性、运作不规范和稳定,基地类型单一数量少等问题,使得同学们各自为营,势单力薄,形不成气候和规模,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4、实践形式和内容传统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每年团中央都确定了很好的主题,但实践内容和形式仍十分单一,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政策宣传、文艺演出、义务支教、义务劳动等形式,无法从纵向深入改革和创新;其二社会实践内容空乏,无法与大学生专业紧密结合,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存在实践与教学脱节的问题;其次,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仍有重表面宣传,实际效果少,假期相应号召临时做得多,平时主动做得少等现象。

5、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和评价机制不健全

有的高校并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以及必要的考核手段,无法对参与社会实践同学的表现和实际成果给予科学的量化和考评;没有建立实践成绩档案,将其与评优评奖、推优入党、就业推荐挂钩,这种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必然会挫伤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二、 建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1、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培养体系和领导机制

高校应成立党政领导挂帅,团委、学生处、教育处、宣传处、财务处、科技处等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各级组织通力合作,合理分工,以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广泛深入开展。此外应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教育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专业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教学大纲,规定实践课时、学分以及实践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形式,配备必要的指导老师,使其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大学生的评优评奖等激励机制挂钩。


2、整合资源,扩大宣传,建构广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体系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顺利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保障和载体,因此,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出成效,首先应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多渠道、深入主动地宣传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其次主动与社区、乡镇、企业、工厂、部队和社会服务机构联系,本着合作互利的原则,从地方发展和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在基地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和学术优势,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把高校新的技术成果和先进理念带到基地,把社会实践与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相结合,努力实现共赢,让社会实践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3、探索多样化、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是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组织低年级同学以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实践考察,让学生通过社会调研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二是结合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组织高年级同学做好扩充知识和实践锻炼为目标的教学实践,让学生来到生产第一线,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为核心的三下乡活动,增强同学们的服务意识,鼓励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为人民办好事,做实事;四是针对学生个体发展需要,鼓励同学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独立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形式上,还应努力改变单一的组织模式,采取集中与分散,点面结合,组织与自发等多种形式。既要根据学校的人力和财力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的组织小分队进行社会实践,同时对回原籍参加社会调查的同学也应集中管理组成小分队,统一进行社会调查或生产实践。此外应注意教学计划外和教学计划内、校内和校外基地的结合,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俭学、就业创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践时间的安排上还应把单纯性阶段实践变为经常性的长效实践,根据专业和地方发展需要制定短期和长期实践计划,做到假期与平时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空间,增强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只有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健全和完善社会实践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大学生社会实践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邓然.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7(5) [2]戴育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的科学构建[J].教育评论,2006,(3) [3]李涛大学生社会实跋长效机制探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3)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93b4c8f09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