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思想根源 作者:魏庆春 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9期 引言 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有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一种是以董源、巨然、“元四家”为主要代表人物,画风“平淡”、“柔润”。这一路画风在南宋以后成了山水画的主流形式。另一种画风是以“南宋四家”为主要代表人物,画风“雄强”、“刚硬”。这种画风在南宋后逐渐地衰微下去。这两种艺术风格代表了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美学思想。在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风格与美学思想,有助于当代山水画家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和认识。 一、董其昌与“南北宗论” 董其昌(1555—1636),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等。华亭(上海松江)人。卒于明毅宗崇祯九年,终年八十二岁。董其昌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明代晚期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 董其昌的艺术思想与美学观,主要表现在他的《容台集》之中,《容台集》是由《容台诗集》《容台文集》与《容台别集》组成。“南北宗论”在《容台别集》和《画禅室随笔》中都有论述。他在“南北宗论”论中说:“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赵白骕,已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马祖道一)、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王)维也无间然。知言哉。”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具有“崇南贬北”的美学思想,他推崇南宗山水画“柔润”、“平淡”的艺术风格,反对北宗山水画“强硬”、“锋芒外露”的艺术风格。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明代晚期以来的中国山水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北宗山水画派更加的衰败,发展到了几乎无人问津的地步。 二、“南北宗论”的思想根源 1、禅宗思想的重大影响 佛教禅宗在唐代的神秀与慧能之时就逐渐地分化为北宗禅与南宗禅两大宗派,北宗禅在唐代以后就逐渐地衰微。南宗禅因为具有生活化、简单化等特点,尤其是南宗禅“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的思想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因此,南宗禅的发展较为兴盛。明代社会,文人在政治上和精神上遭受到双重压迫。他们不但在政治上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文人所追求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很多文人甚至性命都难保。例如“元四家”中的王蒙就被冤死狱中,倪瓒也曾被捕入狱,出狱后不久病故。明代的文人为了逃避残酷的社会现实,求得自己心灵上的安慰,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过着隐居生活,或者半官半隐,终日里“游戏禅悦”,寄情于诗、书、画的乐趣之中。因此,明代中期王明阳的“心学”也在文人之中盛行起来。董其昌是明代文人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反映出明代文人对“心禅”之学的信仰。董其昌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研究禅学,他说:“岁至丙戌读曹洞语录,偏正宾主,互换份触之旨,遂稍悟文章宗趣,因以师门议论与先辈手笔印之,无不合者。乃知往时著撰,徒费年月。”表明了他学禅过程的感悟。董其昌到中年后,更加的痴迷于对禅学的研究,并著书立说。他在《容台别集》中说:“余始参竹篦子话,久未有契。一日于舟中卧念香击竹姻缘,以手敲舟中张布帆竹,瞥然有省,自此不疑。从上老和尚舌头,千经万论,触眼穿透,……而后乃知大学所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是悟镜,不可作迷解也。”这段话反映出董其昌对禅学的痴迷程度,表明他对禅学的深刻领悟。禅宗的“空”、“寂”、“幻”、“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自心是佛”的思想对董其昌艺术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思想对董其昌的艺术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他的山水画和他的画论之中,他的山水画具有“虚静空灵”、“平淡”、“柔美”的艺术风格,这是禅宗“空”、“寂”、“幻”等思想思想在他山水画中的体现。董其昌的以禅论画主要表现在他的“南北宗论”。“南北宗”论是他美学思想的最好反映,这篇画论表明禅学对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由此可见,董其昌的艺术思想中受到了儒、道思想的影响,但禅宗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最大。他的艺术思想代表了一部分中国文人在艺术方面追求“婉约”、“柔美”、“平淡”的美学思想。 2、苏轼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与分宗的启发,同时他又受到苏轼、米芾等人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苏轼、米芾的美学思想成为董其昌“南北宗论”重要的思想根源。董其昌美学思想的根本点就是以“淡”为美,董其昌认为“淡”是山水画的最高美学原则,他的“文人画”与“南北宗论”都是以“淡”的美学思想为基础来划分的。董其昌的这种思想主要是受到苏轼、米芾思想的重大影响而形成的。苏轼在《东坡文集》中论述道:“余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壁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亦。……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苏轼在文中提出了“萧散简远”、“澹泊”的美学思想。苏轼又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苏轼认为“平淡”是文学艺术美的最高标准。他的以“淡”为美的思想对董其昌的影响很大,这种美学观成为了文人画的美学原则。其实,苏轼“平淡”的美学思想,皆是受到老庄以及禅宗思想的影响,《庄子·刻意》篇中有“澹然无极,二众美从之”的美学观点,苏轼把这种思想用到了书法艺术等方面。苏轼所提出的“寄乐于画”的思想成为了文人作画的目的,也对董其昌的影响很大,成为他划分“南北宗”重要的指导思想。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论述道:“君子刻意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苏轼认为书画是以“自娱”、“悦人”为目的。他的思想代表了中国文人对诗文、书画作用的看法。苏轼对董其昌的影响还有他关于“士人画”的观点,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中有:“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苏轼所说的“士人画”,其实就是指的“文人画”。苏轼已经把绘画分成了“士人画”与“画工画”,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苏轼的美学观成为董其昌“南北宗论”重要的思想根源。 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思想根源来于儒、道、禅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并受到宗炳、苏轼、米芾等人的艺术思想与美学观的启发。其实,董其昌的“文人画”与“南北宗论”的美学思想代表了中国文人的美学观,他的“南北宗论”有着深厚的传统思想根源。 结语 董其昌“南北宗论”的美学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系统地研究董其昌“南北宗论”的美学思想有助于中国山水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小跃,《后期禅宗哲学思想研究》[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 [2]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 王逊,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4] 童中焘,山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 [5] )潘天寿,《佛教与中国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年。 【魏庆春,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a498911c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