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年龄称谓漫谈

时间:2022-08-25 16:15: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汉语中的年龄称谓漫谈

作者:李洪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6年第9



李洪杰

在《论语·为政》中,先师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老夫子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他把自己的人生学习经历给我们摆了出来,后人发现,先生总结得恰到好处,人生岂不是这样?15志学,30而立,40不惑,50知命,60耳顺,70不逾矩(或“从心”),《论语》以其“四书”之首,言者是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教育先辈,这对年龄的称谓,千百年来给国人烙上了深深印迹,流传至今。

其实在古代,对年龄的称谓,还不止这些,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等,类似这样的词语还很多,由于来源不一、文化限制、使用较少等原因而未被流传下来。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古汉语中的年龄称谓:

一、诗文名篇中的年龄。

唐朝杜牧《赠别》诗有句云:“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写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子的卓约丰姿。后因以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淮南子·原道训》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的是,春秋卫国有个蘧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了50岁时,就知道了以前49年中的错误。后世因用“知非之年”来代称50岁。

古人以10天干配12地支,60为一循环,有六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此一循环,总称“周甲”,又称“花甲”。古以此纪年,60年周而复始。故以“花甲”特60岁,又称“花甲子”。《唐诗纪年》:“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宋朝范成大亦有诗句:“行年六十旧历日,汗脚尺三新杖藜。祝我剩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

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说,人活到70岁,自古以来很少有。后人因此把“古稀”作为70岁的代称。白居易诗《对酒闲吟赠同老者》:“人生七十稀,我年幸过之。”

二、数字中的年龄。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韩愈《师说》)。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太后曰:‘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战国策·赵策四》)。

可见,在数字前或后加一表示年龄的量词(如“岁”、“年”、“龄”等)来特指年龄,它可以称特指任何一个年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b17af5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