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问题在语文课堂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让问题在语文课堂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作者:薛育芬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9年第9期 摘 要:教育应该是一把火,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需要深研教材,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科学、合理、恰到好处的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问题成为引领课堂的动力源,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材;学生;师生关系 前不久看到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是呀,在信息爆炸、知识获得渠道多元化的今天,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角色更多地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提问,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不断成长。让问题成为引领课堂教学的动力源,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点火器,让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深研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媒介,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提出大大小小的问题,东碰一下,西摸一把,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只是浮光掠影。教师应该在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寻找一个切入点,把握每篇课文的重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理解课文起关键性作用的问题。而对于事实、记忆、常识性问题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完成,无需占用更多时间,把时间留在能启发学生思考,扩展思维乃至创新的问题上,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做到“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多角度、多层面、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帮助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对于课文中的字、词我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只对重点的生字书进行书写指导,留出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有:“生命桥”是谁架的?“生命桥”的两端连接着谁和谁?小钱的生命怎么样了?为什么说小钱是幸运的?地震来临你会怎么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是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从他们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原有的知识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然后老师与学生一起检验学生答案的准确性。在检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挽救小钱生命的崇高精神,感受大陆与台湾同胞之间的血脉亲情,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化知识。 二、深研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每个人的发展都存在不平衡性。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水平,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尤其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逐渐拓宽,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过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略知一二。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以学生的现有知识为支点,让新学的知识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一个支架,提出层次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体会到动脑思考的喜悦。例如,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时,我根据我们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根据是什么?”这个问题适合学困生,通过阅读课文就能解决。“为什么说辽西的发现是点睛之笔呢?”这个问题需要通过阅读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去解答,适合较爱动脑筋的学生去思考。“介绍恐龙的进化过程。”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认真读课文还需要合理地组织语言,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去完成。我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先解决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之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去完成。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提高,达到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目标。 三、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各种关系中最基础、最活跃的关系,是教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前提。一方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会把教师当作自己最信赖、最仰慕的朋友,才会喜欢上他们的课,在课堂上才会积极配合、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努力学习、努力珍惜和维护这种和谐的关系,对于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会尽量吸收,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不管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多科学、有多合理,学生要敢于回答是关键,不会因为惧怕老师的权威而拒绝发言。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能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即使学生答错了,也不怕老师会训斥,不怕被打击积极性、主动性。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也敢于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一起商讨,或是寻求老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10. [2]杨玲.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教材:学校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1. 编辑 王彦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ffce0451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