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材料探究 基本目标: 探索归纳材料探究题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2.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迅速捕捉到主要信息。 提升目标:掌握材料探究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材料探究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迅速捕捉到主要信息。 教学难点:掌握材料探究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材料探究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方法例说: 例1: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的结果。 材料(1)好些年前在西藏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已成风毛麟角了。 材料(2)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见的地方。(《中学生知识画报》) 材料(3)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挥蹄致意。(《中国国防报》) 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是的:(1)藏羚羊原来没有受保护,所剩不多了。(2)藏羚羊生活习性。(3)政府已开始加大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力度。 思路点拨: 一是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 二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有关,就要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共同点)或个性(不同点)。 写出变化,探究原因,从主到次 答案示例:(1)藏羚羊的数量增加了,藏羚羊的生活习性也有了改变。 (2)政府加大的保护力度,群众提高了觉悟。 1 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于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两次用火碱和硫酸伤害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据这位大学生自称,是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的正确性。2月24日,刘海洋被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 材料二: 刘海洋在中学里曾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不光成绩好、守纪律、懂礼貌,而且热心班集体的事情,学校曾号召全校学生向他学习,三千多名学生中只有他穿着打补丁的校服。 材料三: 刘海洋的母亲说:“他在家里什么都不会干,到大四了,裤衩、袜子都是我给他洗的。” 材料四: 刘海洋拥有两个书柜好几百本书,但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的书一共不超过30本,其他都是数理化。 答:(1)学校教育方面: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 (2)家庭教育方面:母亲不该只充当“保姆”的角色; (3)自身精神方面:缺乏文学素养,精神空虚。 三、请动脑筋完成下列练习: 1. 阅读下面的几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至少三点): 材料一:乌鸦,嘴大而直,全身羽毛黑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群居在树木中或田野间,喜欢选择高达二十米以上的乔木做巢,栖息,如果树木低于二十米,乌鸦就会离去,另选高枝。主要以谷物、果实、昆虫等为食物。喜欢闪闪发亮的东西,常常收集碎玻璃渣子等。 材料二:随着改革开放,随着沈阳城急剧向四周扩展,尤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乌鸦们不知受了什么诱惑,夜幕下三三两两,犹如一道道黑色闪电,悄悄潜入沈阳城区,或落在古老教学钟楼顶,或飞到老乔木上栖息,而清晨来临天还未亮,又很自觉地飞离。那时进城乌鸦数量少,又都很羞怯,人们的正常生活未受到干扰。 材料三:1999年秋天,沈阳获得联合国的人居奖,城市靓丽起来,乌鸦们似乎也要来分享这份荣耀了。如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一般,数以万计的乌鸦们四面八方向沈阳城聚集,不再是三三两两,而是成群结队;不再是悄悄潜入,而是鸦嗓齐鸣漫天飞舞;不再是暮来晨去,而是早归晚出;不再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5bd1f79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