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陶行知轶事趣谈 作者:雷秋峰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4期 田本相的《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1998年第8次印刷)第315页中,说到1943年1月陶行知动员育才中学的师生到重庆城里观看曹禺主演的话剧《莫扎特》的事情时,这样写道:“他知道第二天是《安魂曲》最后一场演出了,便连夜赶回育才学校。深更半夜,敲响了钟声,把‘孩子剧团’的同学集合起来,向他们讲了他看《安魂曲》的感受,要求学生从学校所在地——草甸子出发,步行一百里赶到重庆城里去看《安魂曲》。”其实,陶行知并没有“连夜赶回”。 在《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9卷472页,有陶行知1943年1月21日晚写给育才中学学校全体同志的信一封,说的正是让他们来城里看话剧《莫扎特》的事情。其中说道:“你们如果愿意,进城来看《安魂曲》吧!——老者、弱者、小者坐船带铺盖来,壮丁半夜动身走路来。无论到得怎么晚,管家巷(育才重庆办事处)是预备着热的晚餐迎接你们。每组只能在重庆住两天就回去,否则会把驻渝办事处挤破,并会妨碍别的工作。《安魂曲》演到一月二十三日为止,你们依据这个期限轮流来吧”。从信里看,陶行知于1月20日已经看过演剧了,戏票是刘厚生送给他的。他写信的时候他本人尚在重庆城里,信里明显是叫育才中学的师生快来看演剧。如果他“连夜赶回”,(要走一百多里路,育才中学所在地草甸子离重庆城的距离),就没有必要写信了。既然写信了,就没有必要赶回了。由此,就有一个问题,陶先生的信能尽快到育才中学师生手里吗?陶先生在写信的时候一定把时间紧、路途有一百多里的距离的实际问题考虑进去。如果信送迟了,等他们接到信再来城里,演出很可能结束了,让育才中学师生观看《莫扎特》的目的就无法实现。所以,按常理,陶的信从重庆到育才中学所需的时间,育才中学师生从学校到重庆的时间都要考虑进去,还要给师生留够观看演剧的时间。这样,陶的信就必须连夜送发,估计第二天早上育才师生接到信后立即动身,在中午或者下午就能到重庆城里,最迟晚上就可以看演出(这也可能是曹禺回忆中要补救自圆的地方)。实际上,陶的信确实是连夜送发的,不过不是陶先生“连夜赶回”,据章开沅先生的《平凡的神圣——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440页讲:陶先生写好信后,“他派特使日夜兼程,从重庆送信到古圣寺,邀全体师生来看此剧”。章是著名历史学家,对陶行知有很专业的研究,他的说法应该是可靠和可信的。 田本相的这个资料,是他1983年9月14日访问曹禺先生的谈话所得。与《陶行知全集》等有关资料对比可知道,曹禺先生在40年后的回忆有误记的地方,田本相先生在整理运用这则资料的时候也没有和陶行知方面的资料对比考证辨析。因此笔者推断,陶行知并没有“连夜赶回”,“连夜赶回”的是陶先生所派的“特使”。而《曹禺传》中所写的陶先生连夜赶回,半夜敲钟等等情节,亦就没有存在的根据了,即使有,那也不是陶先生所为。 雷秋峰,教师,现居陕西渭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60e5e0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