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于异域,结情以感观——王昌龄《从军行》(其二)赏析 文/吴同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的边塞诗多采用乐府古题和易于入乐的七绝,着力揭示征戍者的内心世界,可吟可唱,脍炙人口,被奉为神品。其中最负盛名的《从军行》七首和《出塞》二首,有的意境雄阔,豪气万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青海长云暗雪山”等;有的意象幽微,描写细腻,这首“琵琶起舞换新声”就堪称此类的上乘之作。 也许是打了一场大胜仗,“已报生擒吐谷浑”,征戍者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也许是战斗后休整,紧绷的神经比较放松,将士们在月光朗照的异域他乡和着“胡琴琵琶与羌笛”的旋律跳起欢快的舞蹈来。虽然乐器并非中原地区的丝竹,乐曲也不是将士们熟悉的旋律,但由于“换新声”,唱着跳着,倒也痛快酣畅……可正是这“新声”,却勾起他们更多的“旧别情”来。堂堂七尺男儿,这血肉之躯中还深藏有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他们思故乡、恋家人,期盼早日结束战争,与父母妻儿共叙天伦。然而关山重重,战事频仍,何时才能解甲归田呢?顷刻间,只觉得耳边已“换新声”的琵琶曲竟化为抒发哀愁伤离之情的古乐《关山月》,眼前所有的欢娱顿时烟消云散了。这“旧别情”显然不是“胡琴琵琶与羌笛”可以穷尽的,但因为它能“撩乱”征戍者的“边愁”,所以将士们越愁越爱听,越听越发愁。以上三句是情语,是倾诉,句句离不开音乐。诗人用音乐的语汇向读者展现了征戍者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时而欢欣,时而思虑,时而忧伤的一波三折的感情世界里。“新声”悦耳娱心,“旧”曲哀怨感伤,“边愁”却似鼓棰不停地敲击着将士们的心房,令人感伤不已。最后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是景语,是诗人精心创设的一个“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穷”(《唐诗别裁集》)的以景结情的意境。征戍者目之所视,耳之所闻,情之所趋,思之所向,都定格在此。“秋月”“长城”,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面对此情此景,将士们是喜是忧,是愁是怨,谁又能说得清呢? “往事越千年”,我们找到了当代征戍者的身影,也发现了他们无比美丽的心灵。同样是面对“照在家乡照在边关”的“十五的月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士们没有忧伤和哀怨。因为他们和家人一起分享着“丰收果”的甘甜和“军功章”的荣耀,为“祖国昌盛”、为“万家团圆”,虽也夫妻关山相隔,遥遥千里,却互勉互励,同德同心。这是远在一千多年前大唐的王昌龄万万想不到的,倘若这位诗天子生活在今天,不知会因此写出怎样的神品来传之子孙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bcb80e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