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赏析

时间:2022-04-08 12:15: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春江花月夜》赏析

作者:郭李雅君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9



郭李雅君

诗,最重要的是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灵魂,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实都还没有传达出一种十分圆融而浑然的意境。初唐诗人中,除了初唐四杰,沈宋之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的《带悲白发翁》奠定了这两个人在诗坛中的地位,因为这两人的诗歌为唐诗意境的完美和圆融创造了范例。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四人被合称为“吴中四士”,因为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人,其中为张若虚和贺知章名声最大。张若虚没有做过像样的官,所以后人对他了解不多,他一生只写了两首诗,但《春江花月夜》一首就让后人永远地记住了他,一篇横绝全唐。

《春江花月夜》浑然一体,没有缝隙,没有斧凿的痕迹,初唐诗坛上能出现这种诗歌是比较罕见的。《唐书·乐志》曰:“《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后主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可见《春江花月夜》为陈后主所创的旧题,相比较于隋炀帝、诸葛颖和温庭筠等人所写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不仅在篇幅上撑长了很多,并且在语言上也更加干净,澄澈了。虽然在题材上没有脱离,但是这完全是一个新的诗歌的世界,给了读者提供了新的语言,新的感觉,新的意象,而且最重要是,它能够让读者感动。在这首诗里面没有一个叙事的线索,没有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但是整首诗表现了一种辽阔的宇宙意识,代表了唐代诗歌在走向完美过程当中的一个步骤,“江天一色无纤尘”,完全被质化了,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一个人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会有一种青春期的萌动,这就是唐代的青春期。

这首诗总的基调是欢快的,开头写“海上明月共潮生”,月亮升起来了,伴随着希望的是很朦胧的不知所措的忧伤,这种忧伤从根本上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所描写的是愁苦的日子永远过不完,这是一种奋斗,在曹操的诗中经常会看到这种冲突,有《古诗十九首》里的绝望,因为生活的本质是绝望的,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但是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边,那么的蓬勃,那么的生机,基本上是充满了希望,所有的事物都是那么的欣欣向荣。天地之间被月华照遍,这时候那江流宛转,那月照花林,那空中的流霜,都共同构成了江天一色的纯洁的意境,就是那皎皎空中的那一轮孤月也显得宁静而安详,这是一个充满了生机和希望的月夜。于是后边对明月发出了深沉的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何年望相似”,所表达了不是一种疲倦而绝望的感觉,而是希望留住这美好一刻的情愫。在这里诗人对远古的这种情景发出疑问,但又不做回答,这实际上是一种时间的叩问和对空间的叩问。一代一代的人都逝去了,但是江月还和当初一样,时间永恒,空间永恒,人生短暂,这里面就有了一种比照,但我们还能理解出另一方面的涵义。虽然“江月年年望相似”,但是人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了,作为个体的人虽然生命很短暂,但是作为“类”的人却是一代一代无穷无尽的,于是就冲淡了刚才的那种忧伤,作者问而不答,意味深刻。所以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里边写到:“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

前边是这样一种虚的写法,后边为什么会落实到“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呢?那就是说这首诗前半段是虚,后半段就想落一些实,整体一虚一实共同构成这首诗整体的意境。前边的内容引起读者无穷的联想和想象,在每一天的生活当中都是可以呈现的,所以在这首诗的中间是跳跃的,因为其中所蕴藉的感情非常的复杂。诗歌中间本来是说“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仿佛是在说一个离人的相思,但是很快作者就模糊了这一点,接着写“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6792c014b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