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乡土气息 孙犁的《荷花淀》久负盛名,新课标九下选编了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让我们再次走入水乡,领略大运河的风土人情。刘绍棠师承孙犁,继承并发扬我国古典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优秀传统,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起独具风光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他特别强调乡土文学就是要专门表现人的美,地区的美,风光景色的美。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在自己最熟悉的乡土地上打出的一口深井。教材虽是节选部分,我们亦可从中领略运河两岸二百八十里的蒲柳风光,这里有芦苇深处的莺燕啼,河叉纵横的光影水声,有篱笆上喇叭花挂着露珠的泥棚草舍,有洒脱粗犷、故意撒野的纤夫,有多情重义、爽朗豪放的好汉。这里地近京华,交通便利,农民并不困守土地。撑船摆渡,游方走马,卖艺保镖,啥活都干。作品让我们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见识到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活习性。 《蒲柳人家》既是动态的风景画、风俗画,又是一曲乡村社会人情人性美的颂歌。节选部分以何满子的一段生活为线索,通过对满子的不同态度勾勒出一丈青、何大学问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继承传统小说艺术手法,写人叙事有着我们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作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显现人物的性格气质。先看一丈青大娘: 一丈青大高个儿,大脚板,青铜肤色,嗓门亮堂,骂起人来不倒嗓子,打起架来三五个小伙子也不是对手。 文中详写了一丈青大娘横扫撒野纤夫的一个片断: 一丈青断喝一声:站住……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转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几个纤夫唿哨而上……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颗碗口粗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纭落水。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水浒》中的女英雄一丈青,实际上她本来就是《水浒》中扈家庄武艺高强的扈三娘的绰号。在对一丈青的描写中,作家对其性格进行了具有喜剧色彩的夸张,通过人物的行动显现了一丈青嫉恶如仇、刚烈正义的性格特征。 一丈青大娘对坏人张口敢骂,动手敢打,种地、撑船、打渔、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治红伤,行行里手,对穷人体贴入微,是一位本事超群的菩萨心肠而又性格刚强的婆婆;这样一位能镇八方的一丈青大娘对孙子何满子却无可奈何。 满子是母亲头一胎生下来的贵子,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呱坠地的啼声,喜泪如雨,洗三摆小宴,满月那天设大宴,还给满子缝百家衣、挂长命锁,真是百般疼爱千般呵护;一丈青大娘把满子看成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文中有一个颇具生活情趣的细节: 何满子等到天黑才回家去,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头;何满子一动不动,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扔,叫了声:小祖宗儿!回到屋里给孙子做好吃的去了。 这一扔扔掉了所有的担心和艾怨,这一叫叫出了积久等待的焦灼和盼望,这一细节充分地流露出奶奶对孙子的疼爱。这不正是传统文学中慈祥的老祖母的形象吗? 和一丈青大娘一样,作品对何大学问的描写也不乏喜剧色彩。写外貌,是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平日里骑一光背儿马,左肩挂一书囊,右肩挂一丈八尺长的大鞭,三笔两笔白描便画出了一个可敬可爱而又几分好笑的大好人。何大学问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为朋友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呆不长。于是,他给牲口贩子赶马做保镖。他乐善好施,行侠仗义,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出一趟口外挣来的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他又有点儿虚荣心,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可以借一笔驴打滚宴大宾,为的是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可以礼聘老儒教满子,为的是满子将来有出息,可惜捉襟见肘再赶马。但作者又将时代精神与人物的刻画相结合。何大学问出口外被抓险些丢了命,回家之后他与一丈青的吵架并不就是冲一丈青大娘的,更多的是对当时的侵略者的不满,充分表现这位受燕赵慷慨悲歌之气的熏染、义和团爱国精神陶冶的何大学问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70d0fb5bc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