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时间:2022-12-13 11:10: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诗人名片



岑参(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自天宝八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6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二、诗词故事

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请他题词、赋诗。岑参发现在他写完诗后,挤在士兵中的一个男孩随口吟了出来。他询问缘故。这个回鹘族放羊娃告诉他,他的爷爷早年流落到这里,用回鹘文教他读《论语》。岑参没吱声,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不料,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找到岑参,恳请他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很喜爱这个聪明的孩子,就收下了,并把小孩的原名也更改为“岑鹘”。就这样,岑鹘随岑参参军入伍,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岑鹘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为军队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 三、文题背景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于天宝十三年(754)九月,是岑参奉送封常清出师平叛的一首祝颂诗。当时作者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封常清奉命西征,岑参写此诗送行。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豪迈的气概,通过对西北边地艰险环境的生动描绘,热情地歌颂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征战的爱国豪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



1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该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繁,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

轮台/九月//夜吼,一川/碎石//如斗,随风/满地//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金山/西见/烟尘/,汉家/大将/西出/ 将军/金甲//不脱,半夜/军行//相拨,风头/如刀//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五花/连钱/旋作/,幕中/草檄/砚水/ 虏骑/闻之//胆慑,料知/短兵/不敢/,车师/西门//献捷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该诗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勇敢、坚毅的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和乐观奔放的感情。所以,朗读时应激情澎湃,豪迈有力,犹如一支战斗进行曲。 二、悟读,诗情画境



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塞外的雪夜里,狂风怒吼,飞沙走石。气候环境之恶劣令人望而生畏,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该诗可分为几部分?并概括其大意。 答案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西域环境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第二部分(七至九句):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

第三部分(十至十五句):描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 第四部分(最后三句):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

2.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一特点非常突出。诵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找出其中的“奇语”,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 如“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象。“轮台……石乱走”,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与狂暴。“将军……面如割”,生动地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天气的恶劣。“马毛……砚水凝”,通过细节的描写显现了边塞天气的寒冷和将士们的豪迈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773533558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