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和体裁。 2.把握诗歌“语奇意奇”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塑造的将士形象和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古典诗歌的:“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典诗文。”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寓所,而诗歌则在灵魂的最深处。当我们研究如何继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时候,不能不把目光聚焦到这汗牛充栋如繁星般美丽而深沉的古典诗歌上。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类型,边塞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是盛开在千年诗苑中的一朵奇葩。今天学习的诗歌就是边塞诗的代表作。 研习课文 (一)疏言 1.标题怎么断句?为什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行”是一种文体。“奉送”说明是奉命讨敌,维护正义。标题为全诗奠定了高昂的感情基调。 2.齐读诗歌。 3.小组合作。用现代语言,串联全诗,特别关注由红字标出的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例如:“走”翻译成“翻滚”或者“跑”,“汉家大将”翻译成“唐军将领”,“烟尘飞”“五花连钱”是借代等。 译文: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行军在一片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随着狂风,满地乱石飞跑。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进犯,空中飞舞着战火的狼烟,唐朝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将军身著铠甲,军情紧张日夜不能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碰撞,凛冽寒风迎面吹来,如刀如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战马的身上,旋即就结成了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二)显象 1.看看历代文人对岑参和他作品的评价,找出评价的共同点。 (1)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 (2)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灵集》 (3)嘉州之奇巧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翁方纲《石洲诗话》 共同点是“奇”。 2.诵读《走马川行》,找出其中的奇语,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首先以奇语写奇风 (1)“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象。“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苍茫壮阔。“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直入天际的情景。这是白天的奇风。 (2)“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强劲与狂暴。“吼”,真奇语,以声音写风,雄狮怒吼,使人不寒而栗,写出了风的淫威。“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先把碎石比作“斗”,然后夸张,斗大的石头能满地“走”,“走”即跑也,滚动极快,且着一“乱”字,这风可谓大、猛、暴。 (3)指导朗读:重读“吼”、“乱”,“大如斗”读出夸张的意味。 总结一:边塞诗之所以能够使人心潮奔涌、耳目一新,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它具有“异域色彩”。(奇景生奇语)但是,奇景倘若没有人去发现、去描绘,那就无异于不奇之景。诗人以艺术家的眼光观察边塞风物,赋予严酷的自然景观以壮美的意蕴。(奇语写奇景) 其次以奇语写奇寒。 (1)“走马川行雪海边” “雪海边”,“雪”之谓“海”,又是一奇语。 (2)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大风生寒,使得“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砚水凝”可能,而汗在马身上立即结成冰,又是夸张之笔.因为,马疾走,身上口热气,所以“旋作冰”,又是奇语。 总结二:岑参的语言不仅大笔勾勒,而且善于细处着笔。诗人既淋漓酣畅地描绘出黄沙漫天、雪夜风吼、碎石如斗、风卷石走的大场景,又敏锐准确的捕捉住干戈相拨、马毛结冰、砚水凝冻的细节。诗中一系列意象,有视觉、听觉、触觉、幻觉及内心感觉。诗歌中的奇风和奇寒营造了荒凉险恶的(奇境)。 接着以奇语写奇人。 (1)“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在这种极地的苦寒之下,将领身先士卒犹如神兵天将,穿着“金甲”,驱赶着“五花连钱”前去杀敌。塞上大自然的剧烈变化,同声势浩大的行军(场景)融合起来。军情紧急,却没有恐惧和犹豫,而是将军的果断决策;写冬夜奇寒,却没有悲观和怨言,而是战士们的勇气和决心。 (2)“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这样的军队定能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 (3)指导朗读:岑参的诗歌歌颂了唐军将士在反击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不畏艰险、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奇情)。朗读时要将“奇句”读出豪气。 总结三:这种逆反于自然规律的奇寒里,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奇壮)。我们看到的却是将士们如何英勇、不畏艰险的屹立在这片“极地”之上,这是一种对立的和谐美。(奇境寓奇情) 3.《走马川行》中的奇语是否真实? (课件显示)岑参(约715-770),江陵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是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虽然出身在封建官僚家庭,但家道式微,只有靠科举步入仕途,他素有建功立业的大志,并且以“马上”取功名为抱负。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往来鞍马风尘间十余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 两度出塞丰富了他的生活素材。岑参如果不是亲身到西北边疆,并深入细致地观察当地的风光,特别是体验将士们的战斗生活,他就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奇句来。(实中求奇,奇而实确)岑参诗歌中的“奇”,是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三)悟意 1.以神奇的想象反映真实,以奇特的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岑参为我们展现了边塞风物(奇壮)之美,还有什么原因让岑参有这样的奇语? (1)诗人好奇而进取精神。边塞在盛唐诗人心中,是一展才华,立身扬名之所在。岑参是拥有英雄梦的艺术家。他的内心充满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2)这种对建功立业的执着追求,应该说是应时而生,是空前繁荣的盛唐时代所赋予的,一代奇绝的诗人,有幸遇到了一个奇绝的时代。只有在大唐,边塞诗才能如此闪耀生命的光芒。 总结一:在盛唐精神的感召下,新奇壮丽的景色与慷慨豪迈的热血诗情相结合,展现出宏大的气魄,使岑参的诗歌充满了积极奋进的浪漫主义情怀。 2.艺术是一种技术。岑参为了创造奇象奇境,在诗歌体式上做了许多探索和创新,观察用红字标出的韵脚,谈谈你的发现。 (1)歌行体的选择。因为岑参要表现的是奇壮的边塞风物,是瞬息万变、安危莫测的边塞生活,用近体诗显然是是不适合的。 用形式自由的歌行诗歌样式更合适。 (2)韵脚的创新。但是,擅用七古的岑参并不满足于从初唐四杰以来形成的较固定押韵形式。他认为七古双句押韵,四句一换或一韵到底这种格式显得音调纤缓,缺少变化,所以为了与诗内容紧密配合,在七古用韵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性。《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采用句句押韵,三句一换韵的形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变化中含统一。似紧锣密鼓、紧张急促,适合表现风雪夜行军的情势。岑参在音律上的调度,更有利于表现诗歌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 (3)齐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首战斗的进行曲。指导朗读:全诗韵脚密集,读出急切有力的节奏,声调激越豪壮,如同进行曲。 总结二:岑参用奇情异彩的内容和句句押韵,三句一换韵的七言歌行,为后人泼洒出化荒凉为瑰丽,变险恶为雄奇的艺术世界。(奇韵成奇曲) 3.完成对联。上联:赏岑参奇曲抒凌云壮志 下联:续汉唐精神谱盛世华章 学生中对的比较好的:续汉唐华章圆古国佳梦。 结束语 岑参的边塞诗以“奇”卓然盛唐.它以雄奇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奇异的色彩,创造了神奇的意境,吸引人们“探奇”。今天我们课上的探“奇”之旅暂时结束,课后的探“奇”之旅才开启,让我们且探且精彩。 附板书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奇景生奇语 赏岑参奇曲抒凌云壮志 奇境寓奇情 续汉唐精神谱盛世华章 奇韵成奇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94c442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69.html